云南宝秀盆地27kaB.P-15kaB.P间泥炭沉积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古气候重建
【摘要】:本论文以采自云南宝秀盆地一段长约200厘米的泥炭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
沉积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及其分子碳、氢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区域27-15kaB.P时
段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特征。
沉积有机质中正构烷烃以n-C_(23)~n-C_(33)含量占绝对优势,且呈强烈的奇偶优
势,属典型的陆生高等植物来源;正构烷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值介于-29~36‰
之间,指示陆生高等植物可能以C_3植物为主。短链正构烷烃以n-C_(19)为主,推测
来源于内生藻类。通过碳优势指数CPI、平均碳链长ACL、非挺水水生植物的正
构烷烃输入指数P_(aq)、总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_(TOC)、以及分子碳氢同位素组成
等指标,初步建立起该区域泥炭沉积时期冷湿与暖干交替变化的气候模式,大时
段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Ⅰ(198cm-162cm,约27-23kaB.P):冷湿;
阶段Ⅱ(162cm-120cm,约23-22kaB.P):暖干-冷湿-暖干;
阶段Ⅲ(120cm-96cm,约22-15kaB.P):冷湿-暖干。
正构烷烃n-C_(27),n-C_(29),n-C_(31)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数据表明对气候环境具有
很好的指示意义,即碳同位素值偏重对应暖干期,偏轻对应冷湿期;正构烷烃
n-C_(27)和n-C_(19)化合物氢同位素数据也表明对气候环境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即氘
值偏重对应暖干期,偏轻对应冷湿期。同时,利用正构烷烃n-C_(19)化合物的氢同
位素组成反演了沉积水体氘值的变化,即沉积水体氘值在暖干期偏重,在冷湿期
偏轻。另外,根据C_3/C_4植物二元模式的估算结果,在27-15kaB.P时段,该区域
陆地植被以C_3植物为主,末次盛冰期宝秀盆地区域C_4植物有扩张的可能。
|
|
|
|
1 |
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淡水沼泽湿地泥炭沉积中氮素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3年02期 |
2 |
张新荣,胡克,介冬梅,王东坡,刘莉莉;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对环境指示的意义——以吉林敦化泥炭剖面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
3 |
张新荣;胡克;方石;王东坡;;东北泥炭表土沉积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
4 |
周浩达;胡建芳;明荔莉;彭平安;张干;;150年来若尔盖泥炭沉积支链四醚膜类脂及古环境重建[J];科学通报;2011年21期 |
5 |
于学峰;周卫健;;红原泥炭6000a以来元素异常及其可能反映甘青地区人类活动信息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
6 |
李宜垠;魏芳;周力平;;泥炭样品的AMS ~(14)C年龄测定: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
7 |
周义平;试谈含煤盆地煤中硫、铁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01期 |
8 |
薛积彬;钟巍;彭晓莹;赵引娟;甄治国;刘伟;郑琰明;;南岭东部大湖泥炭沉积记录的古气候[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5期 |
9 |
上官德树;;云南腾冲泥炭[J];云南地质;2008年01期 |
10 |
张新荣;方石;胡克;王东坡;;敦化盆地晚全新世泥炭沉积中化学元素记录的古气候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年05期 |
11 |
张新荣,胡克,刘莉莉;吉林敦化地区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分析[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
12 |
孙广友,罗新正,R.E.Turner;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
13 |
莫晓勇,孙永革;沉积有机质分子地球化学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02期 |
14 |
Roy Davies;John Howell;任凤楼;;浅海和陆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以东犹他州书崖地区白垩系黑鹰组Sunnyside段为例[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6期 |
15 |
张新荣;方石;胡克;王东坡;;敦化盆地晚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古气候记录的时频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
16 |
侯蜀光,李季;云南宝秀盆地泥炭—褐煤孢粉组合[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4期 |
17 |
曲星武;王金城;;用锶钡比研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1期 |
18 |
K.Kogure;张聪辰;;泥炭沉积物沉降的近似预测方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4年03期 |
19 |
郑琰明;钟巍;薛积彬;范小平;甄治国;刘伟;马巧红;蔡颖;;南岭东部江西定南大湖湖沼沉积特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20 |
钟显亮;;论富煤地段的形成机理[J];煤炭学报;198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