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湘鄂西区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苏勇  
【摘要】: 论文通过对湘鄂西区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样式、火山活动、层序地层格架、充填序列、物源、沉积物碎屑组构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结合秦岭—大别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研究成果,从岩石圈尺度,从壳幔相互作用与盆山共轭、互为一体的角度,开展了湘鄂西区块区域构造特征、构造演化特征,主要构造样式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构造热事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论文取得以下认识: 1.研究区处于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地台演化的时代较长,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地台型沉积,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经历了多期次、多方向的构造作用,引起地壳演化不均一,形成研究区多种构造样式。研究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是在燕山期形成的,但也受到了基底构造的直接影响,所以比较复杂。其构造样式可以分为挤压块断、伸展断块、逆冲褶皱三种基本类型。研究区地壳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的地槽构造层的形成、震旦-志留纪的发生扬子陆块发生整体稳定沉降的地台发育阶段,发生裂解、坳陷作用,形成浅海沉积的泥盆纪-中三叠世的后地台阶段,以及晚三叠世以来发生差异块断作用的构造活化阶段。 2.热演化年龄值从198.4±10.4~58.0±7.6Ma,说明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发生过三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198Ma左右(印支期)、154Ma左右(燕山期)、70Ma左右(早第三世)。代表了印支燕山期以来经历的构造改造时代。 3.从本区生、储、盖、保及构造条件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认为下组合为主要的烃源岩,花果坪复向斜、桑植—石门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为最有利的3个构造单元,提出2种不同类型的成藏预测区。本区内油气保存单元具有上、下两个组合,4个保存单元系列,总体分为3个保存条件区,其中花果坪复向斜宣恩地区以北为有利保存单元区,五峰、庙岭及磺厂—桥头一带为较有利保存单元区。 4.数值模拟揭示,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盆山体系演化受控于统一的动力学系统,是统一动力学系统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耦合作用的结果。印支—早燕山挤压期主要受控于华北与华南陆块间的陆陆碰撞作用,晚燕山—喜山伸展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随后的地幔调整作用。 5.根据油气地质条件和构造改造的研究,提出湘鄂西区块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集中在花果坪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桑植—石门复向斜、秭归复向斜四个区块(带),并分别进行评价及预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东领;杨道庆;林社卿;陆建林;;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6期
2 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刘维亮;张毅;;西北非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2期
3 杨长清;刘树根;曹波;李书兵;李旻;;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刘平;张毅;;特提斯构造演化对西北非地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4期
5 王永利;武强;王应斌;;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2期
6 苗继军,贾承造,戴金星,王招明,张君峰;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中段乌什-温宿地区构造分析与油气成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4期
7 朱国华,刘春平;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4期
8 朱允辉;孟闲龙;;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对腹部油气成藏的影响[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9 汤济广;梅廉夫;沈传波;;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南方油气;2004年02期
10 汤济广;梅廉夫;李祺;张静;;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5期
11 朱继田;郭明刚;刘志辉;;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勘探前景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12期
12 周建勋,徐凤银,胡勇;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3年01期
13 蔡勋育;黄仁春;;桂中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南方油气;2003年03期
14 杨新明;;高邮凹陷南断阶许庄—竹墩地区断层发育演化和油气成藏[J];海洋石油;2010年02期
15 刘柏林;王友启;;准噶尔中部1区块油藏成藏时期和油气充注特点[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16 王颖,王英民,赵锡奎,王金峰;车古201潜山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7 方旭庆;林会喜;王智帮;;垦东凸起“陀螺式”演化与油气成藏[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8 刘喜杰;古哲;田云;白云飞;;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9 薛建勤;赵明君;杜培志;张霞;李杨;杨武玲;刘海珍;;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成藏研究[J];青海石油;2010年03期
20 熊利平;刘延莉;霍红;;西非海岸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娟华;;从江汉盆地含油气系统看今后勘探方向问题[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玉梅;席小应;;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及其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3 汤良杰;;前言[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4 曹海防;;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顾雪祥;吴程赟;章永梅;程文斌;付绍洪;董树义;李保华;;右江盆地金成矿与油气成藏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玉梅;;流体包裹体在澳大利亚Bonaparte盆地WA406区块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薛雁;吴智平;李伟;聂文龙;;东营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才;翟庆国;朱志勇;;西藏羌塘晚古生代地质与构造演化[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李兴振;;论碰撞后的构造演化—以西南三江地区为例[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张建锋;欧光习;张敏;邱林飞;;张20井沙三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平;松潘—阿坝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地质基本条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金铎;济阳坳陷古潜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李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马锋;塔里木盆地塔中Ⅱ号构造带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苏勇;湘鄂西区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徐会永;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何瑞武;临南洼陷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余朝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汤济广;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10 夏在连;中伊朗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永垚;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于有;绥滨坳陷构造演化及东荣组成藏条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3 张立含;绥滨坳陷构造演化及城子河组成藏条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4 钱利;塔中地区卡1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李小林;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成藏构造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史鹏;连云港—苏州区域剖面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辛洪波;西藏康马地区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8 邓广君;龙门山前缘带构造样式与构造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杨虎;西藏安多弧形构造地质特征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帅燕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北部斜坡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聚集[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油地质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翟光明;破解全球油气成藏密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江其勤 王国建;壳幔流体对油气成藏影响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矿业报;2009年
3 江其勤 王国建;壳幔流体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记者 王巧然;研究油气成藏又一国家973项目破题[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通讯员 孙兴文;国家高科技项目油气成藏研究获硕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海凤 记者 赵凤华;973项目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取得新成果[N];科技日报;2010年
7 陈辉;黑龙江省优秀导师和他的科技攻关团队[N];科技日报;2007年
8 江其勤 黄泽光 程喆 郭战峰;“四世同堂”齐亮相 古今南北共徜徉[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记者 陶世安;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获新成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陈冰;大庆油气成藏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成果显著[N];中国石油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