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主体参与:童工问题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探究
【摘要】:童工现象被喻为人类的耻辱、21世纪良心的伤疤。国际社会一直高度重视童工问题,采取各种有力行动和措施预防和消除童工现象。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大量存在童工现象的国家,童工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理论研究也显得苍白。
本研究试图能够推动学术界童工问题研究的专业对话,使得童工问题研究朝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并试图通过童工政策倡导和相关行动倡导推动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加注重童工问题的预防和综合治理。
围绕研究目标,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文的写作。一方面,通过进入田野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我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童工群体的质性资料;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文献和调研资料,我逐步建立了以“社会排斥”和“参与”为核心概念的的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影响儿童沦为童工的因素: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和朋辈群体以及社会政策方面的经济排斥、文化排斥、非物质性劣势排斥、制度排斥、教育排斥等,他们的能力被剥夺、机会被剥夺、基本权利被剥夺,丧失归属感、丧失对主流社会的参与,渐渐被边缘化,且社会各界很少有人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利益,故而他们逐步沦为童工。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视角下,需要宣传倡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和儿童权利保护意识及儿童福利意识,宣传倡导制定预防童工现象的家庭功能完善政策、教育理念革新政策、社区协作文化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尊重童工群体的主体性地位,有效建立起童工的预防、保护、回归等方面的干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