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新探
【摘要】:
礼学是传统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礼”之学既包括礼仪程式
和名物制度,也包括义理学说即思想观念。历史上的礼学实际上是注
疏学,这是一种以对礼仪程式和名物制度进行考订注疏为主的学问。固
然这为后人乃至今天我们了解礼学的历史奠定了基础。从现代学术的
角度看,礼仪程式和名物制度与义理学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它们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根据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点,
“三礼”不仅体现为名物制度史,也体现为观念史和思想史。近一、
二十年来包括台湾学者在内,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有
不少论著问世。笔者则试图着重从对“礼”的观念分析入手,以“三
礼”为基本材料,对礼与宗教、礼与道德、礼与法、礼与政治的关系
诸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考察,力求揭示中国古代的“礼”的精神内
涵及其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的“礼”既有宗
教属性,又有道德属性,还有法的属性和政治属性。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原始宗教,而且在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内仍保留有原生宗教的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礼的宗教胎记。
然而,随着人们社会化生活的深入和广泛,以及认识能力和理智水平
的提高,在某一历史时期,“礼”的宗教精神逐渐内化,内化为道德
自律的精神;在稍后的历史时期,“礼”的宗教精神又逐渐外化,外
化为法的他律的精神。最终,“礼”还和政治产生联系,“礼”的宗
教的、道德的和法的精神都表现出政治的功能,从而成为国家政治赖
以实行的多项原则依据所在。宗教的、道德的和法的原则都是人们行
为的自我约束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维系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
的作用。表现为“礼”的多项原则规范,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
是如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07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07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