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变化研究
【摘要】:
熊彼特和索洛等人杰出的贡献揭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长期来,虽然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技术进步与就业有密切关系,但技术进步对就业量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学者们则看法不一。本论文对技术进步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作些尝试性的研究。
技术进步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第一章导论部分首先对技术进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简要介绍,确立本文分析的概念框架。第二章是技术进步与就业量关系研究的方法和观点,主要包括四节:第一节首先介绍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问题的产生及主要内容。失业问题并非自古有之,自工业革命后,人们很容易把失业同技术应用联系起来。经济学对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既层次分析也有具体方面(内容)的分析。本论文讨论的重点是技术进步也就业量的变化,第二节讨论技术进步对就业量的影响机制,从技术进步过程中就业量的动态变化来看,主要包括减少、增加、替代和转移四种效应;从经济体自身机制的适应性变化来看,经济学家更多是从补偿理论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技术乘数效应,第三节介绍了三个分析技术进步与就业量变化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新奥地利方法和增长率模型,第四节实际上对以往对技术进步与就业量关系研究观点的综述,学者们都同意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但对数量的变化则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减少,有的认为就业量会增加,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量变化没有实质影响。
第三章是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量变化的实证分析。不同过去的一些做法,本文分别用总就业人数和(年)总就业时间表示劳动投入。通过对1948-98年美国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1、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边际就业弹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2、当分别用就业人数和年总劳动时间投入时间衡量时,上述负相关关系是不同的,即由于劳动者周劳动时间的减少,总就业人数的减少比总劳动时间的减少要少的多;3、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是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制度的变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技术进步对就业人数的替代。另一方面,这种就业制度变革也是技术进步福利在雇主和工人之间的一种分配。
第四章讨论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制度变革对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政策启示。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和调整工作时间两种基本方式,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的就业制度变革可以平衡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这给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是,重新分配技术进步福利,主动变革就业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目前我国就业面临的压力。“双休日”和“黄金周”等现象说明了这一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062.4
|
|
|
|
1 |
经济所 王振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蔡昉;[N];解放日报;2006年 |
3 |
里伦;[N];经济日报;2003年 |
4 |
本报记者 杨明炜;[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
5 |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刘铮;[N];人民日报;2006年 |
6 |
蔡昉;[N];学习时报;2005年 |
|
|
|
|
|
1 |
章玉钧,郭正模;试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就业[J];经济学动态;1999年09期 |
2 |
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
3 |
张曙光,张平,盛洪,王诚,仲继银,杨帆,刘霞辉,韩孟,魏众,桁林,左大培,王利民;改革的累积效应和一致性稳定政策选择——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1997年09期 |
4 |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
5 |
蔡;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