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大清一统志》的比较研究
【摘要】:
清代是我国地理志发展的兴盛时期,也是理论建立并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地理志的编纂、地理志理论的探讨与研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大清一统志》的编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清代官修地理总志的《大清一统志》,是清朝最重要的地理类文献。清朝三次编写,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本文对康熙、乾隆、嘉庆三部《大清一统志》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清代这一总志的内容、体例特点,对其形成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了解;并与元、明《一统志》进行比较,从宏观上把握这种编纂体裁的地理历史文献是如何发展、成熟的。分析《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原因、过程及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容、体例的变化,不仅对进一步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分析其学术价值和局限,有助于推动清代社会历史、地理沿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章创新之处有三:
其一,对三部《大清一统志》的体例进行了系统比较。三次编修的体例基本一致,主要是《嘉庆重修一统志》增加了“税课”一门。这是现实情况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使然。这一体例的变化,使《大清一统志》的体例更加趋于完善,也使《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体例上超越以往总志。
其二,对三部《大清一统志》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比较。康、雍、乾三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边疆平叛战争,并设置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疆域的变化,版图的扩大,行政区域的增设以及职官的变化,是《大清一统志》增加的最重要内容。
其三,与元、明《一统志》进行了比较。就内容而言,《大清一统志》比元志简要,而比明志详尽;就体例而言,《大清一统志》在继承元、明《一统志》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