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舆论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
舆论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客观存在,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舆论的表现形式与社会影响力有所不同。本文对秦汉时期的社会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一,秦汉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又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这种社会特征有利于舆论的形成,也有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其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臣民言论严格管制,再加上传播条件的局限,秦汉时期的社会舆论存在着传播范围小、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其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舆论的非理性特点非常突出。其四,秦、汉同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但在舆论对策方面有不同作为,国运短长与此有直接关系,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与可行性。对舆论学中舆论的定义进行综述,分析了传统社会中舆论的概念,并就舆论史研究过程中的两个误区作了初步探讨。秦汉时人对舆论的认识,与先秦时期的舆论观念一脉相承,因此,本章亦对秦汉之前的舆论观念及政治实践有所溯及。舆论是众意的反映,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本章最后探讨了先秦秦汉时人对舆论非理性特点的认识,剖析舆论非理性的根源,认为古代舆论的非理性色彩比现代舆论更为明显,并且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第二章对秦汉时期舆论的存在形态作了分析,将那些能够清晰地表现人物、事件或现象的群体意见,如民谣、绰号及其他说法,归入“舆论的典型性存在形态”;将那些只是隐隐约约反映众意、甚至本身与众意无关,但在特定场合下,却能激发舆论、甚至上升为舆论的群体意见,如童谣、谶纬、流言、讹言等,归入“舆论的非典型性存在形态”。典型与非典型,只是相对而言。
第三章探讨了秦汉时期社会舆论的传播状况。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社会没有现代大众传媒,口语交流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本章第一节对秦汉时期舆论传播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分析,对“邸报汉代说”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第二节对当时舆论的地域分布特点进行评估,认为秦汉舆论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京城与地方之间的地域层面上的不对称性。最后着重对城市舆论、京师舆论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论述的是秦汉时期舆论的社会影响。作为社会群体的集合意识,舆论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状况,反映特定群体对特定事物的意见倾向,而且积极地影响社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与行为方式。本章从两个方面讨论了舆论的社会功能:其一,王朝兴替之际,社会舆论持续而渐趋强烈的批判使现存政权的统治基础发生动摇,一些强力人物利用舆论、甚至制造舆论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反政府阵营中,新、旧王朝的交替,就是在舆论由批判的武器上升为武器的批判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二,在秦汉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们对舆论更为敏感。舆论既影响着个人的政治命运,又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发挥着广泛而积极的社会监督作用,成为法律、行政手段之外的另一种社会秩序维护力量。
第五章从收集舆论、引导舆论、控制舆论三个层面对秦汉国家的舆论对策进行探讨。引导、控制舆论的前提,是国家对社会舆论的存在状况有足够的了解,因此第一节从下沼求言
求士、百官进谏、集议、吏民上书、遣使采风等方面入手,阐述了秦、汉专制国家收集舆论
的制度规定及政治实践,并就其制度缺陷及执行过程中的流弊提出了个人看法。秦汉政府还
通过统一思想、整齐风俗、“辟谣”等手段来营造对官方有利的舆论氛围,将消极性舆论转
化为积极性舆论,这是本章第二节“引导舆论,’的主要内容。官方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及执政
者个人的利益,往往会采取强制措施,严格控制消极性舆论,本章第三节从事前保密、事后
打击两方面,论述了秦汉专制国家的舆论控制播施与行为,并以秦、奴王朝借鉴不同的历史
经验,依据不同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不同的舆论政策,执行了不同的政策推行策略,因而导
致了不同的政治后果,作为本节、本章及本论文的结束语。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