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摘要】:
本文考察了20世纪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并且主要讨论对先秦逻辑的研究。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围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中心任务,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这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开拓时期。学者们运用西方逻辑理论和因明,阐释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资料,发现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逻辑理论,开创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学者们依据自己的逻辑史观,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研究。本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且表现出一定的深度,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提高期。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对以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个方面就是:以西方逻辑理论为指导阐释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资料中的逻辑理论。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结束,学者们反思了用西方逻辑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名辩思想中逻辑理论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视野,开展了中国古代名辩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古代逻辑的性质和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更为科学的方法。整个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研究是最初40年研究的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回归;80年代末至20世纪结束时的研究,是40年代至70年代末研究的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回归。
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有两个最有意义的事件,一是世纪初开展的中西逻辑比较。通过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人们发现了中国古代有约略相当于西方逻辑的东西,从此人们走向了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漫长之路,中国逻辑史研究真正开始了;二是世纪末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通过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把中国古代逻辑放到中国古代特有历史文化氛围之中,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性质和发展规律。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有逻辑,揭示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阐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规律,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为新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从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我们能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方法两者要相结合。没有比较研究,没有成熟逻辑理论指导的历史分析,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古代逻辑;没有历史分析的比较,容易产生不当比附。在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把这两种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比较研究始终要坚持以现代成熟的逻辑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逻辑史,但又要注重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理论认识中国古代文献中与逻辑相关的其他学术思想。
第二,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作多种形式的学术探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表明,多种形式的学术探讨,丰富并向前推进了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即使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大合理的研究,也能促使人们反思,从而使得中国逻辑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