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H5亚型禽流感疫苗及其免疫应答的研究
【摘要】: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常常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世界各地的养禽业。
禽流感的爆发能使肉鸡养殖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与肉鸡的生长特点有直接关系。肉鸡生长周期短,成长迅速。这种快速增长方式使肉鸡长期处于应激反应状态,抵抗禽流感侵袭的能力也较弱,疫苗免疫预防肉鸡感染禽流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进行了肉鸡母源抗体保护时间、不同抗原浓度疫苗及不同佐剂疫苗的免疫效果、灭活疫苗与活疫苗配合使用效果等研究,并进行了疫苗免疫后的细胞免疫应答检测,以寻找对肉鸡比较理想的禽流感疫苗,为肉鸡禽流感疫苗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为观察肉鸡母源抗体的保护时间,本试验选择哈尔滨当地一批肉鸡,对肉鸡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及不同时间攻毒保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肉鸡出生后1日龄时HI抗体滴度在4log2,之后一周内持续下降,到7日龄时已下降到3log2以下。肉鸡3日龄攻毒后死亡率为12/20,总排毒率为18/20:7日龄攻毒后死亡率为16/20,总排毒率为20/20;14日龄攻毒后,死亡率达到了19/20,总排毒率为20/20。肉鸡生长周期短且在上市之前必须具有一段休药期。因此,结合肉鸡母源抗体攻毒保护结果,确定免疫时间为7日龄左右。
进行了H5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Re-5株)不同抗原浓缩倍数白油佐剂灭活疫苗对肉鸡免疫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3倍、5倍抗原浓缩疫苗免疫肉鸡后1~6周HI抗体滴度高于非浓缩疫苗组。免疫后第6周时5倍抗原浓缩疫苗免疫组HI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峰为6.3log2,3倍抗原浓缩疫苗免疫组为5.6log2,非浓缩疫苗免疫组仅为3.6log2。在免疫后2周攻毒试验中,浓缩疫苗免疫组肉鸡无死亡、无排毒。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抗原含量有助于提高肉鸡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应答。
为筛选具有理想免疫效果的佐剂,本试验制备了4种不同佐剂的H5N1亚型(Re-5株)灭活疫苗,并对其进行了免疫肉鸡效果比较研究。试验结果显示,(Re-5株)Montanide ISA71VG油包水灭活疫苗免疫肉鸡后1~6周HI抗体滴度平稳上升,免疫后第6周HI抗体滴度达到4.7log2;攻毒后免疫组肉鸡无发病、无死亡、无排毒。从免疫鸡抗体检测和攻毒后的排毒情况来看,Montanide ISA71VG油包水佐剂,优于传统的白油佐剂以及Montanide ISA206VG佐剂和铝盐佐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灭活疫苗与活疫苗联合免疫肉鸡后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Re-5株)Montanide ISA71VG佐剂油包水禽流感灭活疫苗及传统白油佐剂灭活疫苗与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株)同时免疫或间隔1周免疫肉鸡,免疫后1~6周联合免疫的平均HI抗体滴度均高于相应疫苗单独免疫;而且在免疫后第1、2和3周攻毒时,疫苗联合免疫肉鸡组无死亡、无排毒。结果表明,禽流感灭活疫苗与活疫苗联合免疫,能够激发肉鸡理想的体液免疫应答。本研究可为灭活苗和活疫苗联合免疫程序提供参考。
本文进行了已经应用或正在研究的H5亚型禽流感4种疫苗细胞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显示,H5亚型重组禽流感(Re-5株)Montanide ISA71VG油包水灭活疫苗、(Re-5株)白油佐剂灭活疫苗、禽流感和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株)、DNA疫苗免疫肉鸡后,外周血及脾脏和胸腺中CD4+、CD8+、CD3+T淋巴细胞相对百分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免疫组,且脾脏CD4+ T淋巴细胞呈阶段性上升状态;各时期SI值和巨噬细胞NO分泌量检测结果,免疫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表明这4种疫苗均可以激发肉鸡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858.31
|
|
|
|
1 |
周红蕾;李春玲;王贵平;侯加法;;脂质体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02期 |
2 |
林小敏;新型免疫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5年03期 |
3 |
刘民,马华,李柏青;MTT法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性反应探讨[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9年03期 |
4 |
孙永科;田占成;王云峰;刘胜旺;童光志;智海东;王玫;;表达鸡γ-干扰素和传染性支气管病毒S1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影响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年05期 |
5 |
乔传玲,李呈军,于康震,田国彬,刘宝全,陈化兰;禽痘病毒感染对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5年02期 |
6 |
张苏华,刘佩红,周锦萍,潘水春,袁明龙,曹火仁,刘康明,徐新红,田国彬;新型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对鸭、鹅及鸽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4年06期 |
7 |
付朝阳,邢大昌,唐秀英,张亚非,于康震,冯菊艳;高致病力禽流感的流行与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年05期 |
8 |
杨发龙,岳华,罗薇,杨晓燕;MTT法检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性反应的最佳条件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9 |
姜永萍,张洪波,李呈军,步志高,于康震,陈化兰;H5亚型禽流感DNA疫苗质粒pCAGGoptiHA5对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攻击的免疫保护[J];畜牧兽医学报;2005年11期 |
10 |
乔传玲,常洪涛,于康震,陈化兰;共表达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遗传稳定性[J];微生物学报;2004年05期 |
|
|
|
|
|
1 |
刘文兴,张永久,方静,柯希洪,周金法,陈洪岩;高效安全的新型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亚型,Rel株)对鸭的免疫抗体检测初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11期 |
2 |
崔艳红;韩庆功;赵玉军;;鸡疫病防治中免疫增强剂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
3 |
揭候申;;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与免疫[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
4 |
杨连君,隋延仿,陈志南;干扰素对肝癌细胞HLA-DR表达的增强作用[J];癌症;1999年02期 |
5 |
萧剑军,何洁冰,何庭宇,彭杰文,雷风;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癌症;2001年12期 |
6 |
锁孝坤,梁俊;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7 |
钱宛馨,吕美荣,柏平,王凤超;肿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8 |
郭霄峰,廖明,辛朝安,程小雯;禽流感病毒A/Chicken/Guangdong/SS/94(H_9N_2)H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2年01期 |
9 |
陈黎龙;朱晓彤;江青艳;高萍;束刚;傅伟龙;;三肽囊素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转化、IL-2和IL-6分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
10 |
梁宁;;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年03期 |
|
|
|
|
|
1 |
张运涛,谷文英;酵母多糖对蛋用雏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J];饲料研究;1999年10期 |
2 |
聂伟,张永祥;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年06期 |
3 |
李明春,梁东升,许自明,雷林生,杨淑琴;灵芝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cAMP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01期 |
4 |
张新,项树林,崔晓燕,钱玉昆;枸杞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信号系统的效应[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年05期 |
5 |
吴纪经,高仕英,吴英华,吴科榜,李邦良,吴民,倪承结,范小平,高天舒,何忆明,齐晓风,韩新畴;酵母多糖对鸡新城疫HI抗体水平和T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1998年02期 |
6 |
程富胜,胡庭俊,梁纪兰,陈吉祥,樊红,张霞;黄芪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
7 |
李建荣,于涟,黄耀伟,梁雪芽,孟松树,谢荣辉;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介导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免疫的研究[J];病毒学报;2001年04期 |
8 |
郝勤宗,李占雷,侯艳红,张会铭,闫广强;新城疫热稳定性天然弱毒株B95免疫效果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9 |
杨玉芬,陈清如;纳米材料的基本特征与纳米科技的发展[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3期 |
10 |
何萍,吕凤林,陈月,李元朝,何凤慈;纳米铝佐剂吸附HBsAg及其免疫学效应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