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总产量和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产量和面积的1/5和1/4,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和战略性粮食储备品种。综合考虑不同气候特征、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养分状况等因素建立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对指导我国小麦的测土配方施肥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年多点小麦田间肥效试验数据,综合考虑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及土壤类型、质地等土壤因子对小麦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的影响,建立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提供的二次开发功能,开发出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结果如下:
(1)养分平衡施肥模型基本参数的确定。目标产量在施肥模型中设为自变量,用气候生产潜力产量作为其上限。分析表明,小麦生物产量的养分吸收量与其籽粒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趋向一个稳定的范围,因此本研究把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定为常数。冬小麦每百千克小麦籽粒产量所需养分量分别为:氮(N)为3 kg、磷(P2O5)为1.2 kg、钾(K_2O)为2.8 kg;春小麦每百千克小麦籽粒产量所需养分量分别为:氮(N)为3 kg、磷(P_2O_5)为1.1 kg、钾(K2O)为2.6 kg。基于试验点数据,分别计算出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在全国27个土类上分别研究两参数的变异性,就各土类两参数的平均值来看,不同土类之间差异较大。就同一土类两参数的标准差来看,其空间变异性也均较大,且在大多数土类中都表现出极高的离散程度。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粘粒含量、土壤pH、及灌溉等因素影响着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
(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当季利用率子模型的构建。用土壤有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粘粒和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因子分别构建了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模型。模型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决定系数(R2)在0.55~0.85之间。其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校正系数模型的拟合精度为: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土壤养分含量与肥料当季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对数函数关系,分别建立了以土壤养分含量为自变量的肥料当季利用率模型。其模型的拟合程度也较高,相关系数(r)在0.45~0.75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并采用土壤pH值和灌溉因子对两子模型进行了修正。
(3)养分平衡施肥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标产量设为输入项,单位产量(每百千克)小麦的养分吸收量定为常数,结合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两个模型,建立了以目标产量和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为自变量,氮磷钾施肥量为因变量的养分平衡施肥综合模型。并将27个土类归并为15个土类组合,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小麦推荐施肥指标体系。利用布置在各核心试验区的小麦肥料田间试验结果验证了养分平衡施肥模型推荐的施肥量。与用肥料效应函数法推荐的施肥量相比,养分平衡模型推荐的施肥量位于最高产量施肥量与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之间,该模型对小麦进行推荐施肥是可行的,模型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
(4)小麦生态环境因子基础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基于GIS平台,利用气象资料及土壤类型、质地等土壤资料,建立了影响小麦施肥模型参数的生态环境因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插值、矢栅转换及图层叠置等处理,建立了各种图层,包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pH、小麦需水量、小麦潜力产量等栅格图层,以及中国县界图与土壤类型图叠置生成的最小施肥单元矢量图层。
(5)基于GIS的小麦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在GIS技术框架下,将GIS数据库与小麦施肥模型结合,利用ArcGIS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ArcGIS Engine和C#语言,开发出基于GIS的小麦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施肥决策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以数据库为信息源,施肥模型为决策支持进行施肥推荐。从微观和宏观尺度上,系统分别为农户和县级农业部门提供小麦施肥决策,并为构建其它作物的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开发框架和思路,为精确农作和数字化农作提供技术支持。
|
|
|
|
1 |
王斌;王宏庭;石隽锋;;基于GIS的推荐施肥智能决策模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
2 |
杨青青;王克林;;基于RS与GIS的桂西北石漠化景观与土壤类型关系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
3 |
甘海华,吴顺辉,范秀丹;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4 |
林升钰;査轩;;基于GIS的安溪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6期 |
5 |
宿秀艳;;GIS及其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6 |
季漩;;基于Model Builder的水土流失危险性分析模型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年01期 |
7 |
朱伟峰;文春玉;马永胜;;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8 |
胡续礼;姜小三;潘剑君;杨树江;张春平;;GIS支持下淮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综合评价[J];土壤;2007年03期 |
9 |
蒋国富;刘嘉俊;;基于GIS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耕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经济;2008年09期 |
10 |
曹宁;李剑萍;韩颖娟;张学艺;;基于GIS的宁夏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J];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11期 |
11 |
赵小敏,邵华,郭熙;GIS支持下的南丰蜜桔种植地适宜性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2 |
毕华兴,张学培,中北理,阿部和时;基于GIS的区域性滑坡空间特征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3期 |
13 |
刘世胜,刘世洪;精确农业中的信息技术[J];计算机与农业;1999年03期 |
14 |
陈清明;土地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中的坐标变换模型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06期 |
15 |
杨燕琼,陈义刚;用RS、GIS方法探测白云山景观资源情况[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6 |
袁凤军,廖声熙;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林业上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2年S1期 |
17 |
安国强,王明晶,方学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芝罘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8 |
王玉宝,何武全,尚虎君;GIS技术在灌区灌溉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3年03期 |
19 |
于磊,张柏,宋开山;GIS支持下的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2期 |
20 |
胡良军;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定量评价指标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