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促生菌与CO_2联合作用对商陆和籽粒苋富集铯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研究
【摘要】: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核爆试验或核泄漏事故等,使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的进入环境,这些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大气、水体和土壤)后,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其中半衰期长、生成率高的~(137)Cs,被认为生物学上最危险的放射性核素之一。治理核素污染的常规的物理、化学和工程等方法由于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且难以用于治理环境中大面积污染。植物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它存在修复效率低、周期长等局限性。如何增加单位面积上植物生物量、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量以提高植物修复的相对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接种微生物是重要的辅组手段,另一方面,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因此,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微生物联合作用对植物吸收重金属或放射性核素污染物的影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选择一株具有多种重金属(铅、镉、铜、锌)抗性且能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固氮、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等性质的植物促生菌Burkholderia sp.D54,进行解钾、耐铯、富集铯能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培和土培盆栽试验研究接种Burkholderia sp.D54和CO_2浓度升高植物对Cs吸收的影响,并从植物根系形态、钾的吸收、植物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探讨其可能性机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耐重金属的Burkholderia sp.D54对Cs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在培养基铯含量达到50mM时能生长;100 mL养液中,接种1 mL母液(1.8×10~7cfu·mL~(~(-1)))培养3天后可获得0.1737g菌体干物重。伯克氏菌细胞可以富集大量的铯,细胞对铯富集量达到45±3.85 mg·g~(-1)(干重菌体),培养液中的铯去除率达到58.77%。
(2)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D54能分泌大量有机酸,培养4天后培养液pH值从6.5降致2.5,在含云母的培养液中接种Burkholderia sp.D54能有效溶解云母中的钾,相比不接种试验,培养液中钾含量显著增加。
(3)水培籽粒苋接种Burkholderia sp.D54增加籽粒苋的生物量和铯的吸收量,大多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提高籽粒苋对铯的耐性指数和富集系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籽粒苋对铯的修复效率。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影响籽粒苋生长,植物与微生物联合试验中,添加氨苄青霉素作为微生物对照处理对不同植物影响不一样,应该先进行植物影响试验。
(4)正常CO_2浓度土培试验中,接种Burkholderia sp.D54美洲商陆和籽粒苋总生物量(干物重)分别比增加19.8%~33.4%和22.9%~76.6%;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培试验中,接种Burkholderia sp.D54美洲商陆和籽粒苋总生物量分别增加22%~139%和14%~254%。
(5)正常CO_2浓度土培试验中,接种Burkholderia sp.D54美洲商陆和籽粒苋地上部铯含量分别增加4.9%~22.4%和8.1%~19.4%,根中铯含量分别增加6.8%~15.7%和1.1%~10.8%;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培试验中,接种Burkholderia sp.D54美洲商陆和籽粒苋地上部铯含量分别增加10%~47%和32%~46%,根中铯含量分别增加27%~56%和35%~38%。
(6)土壤中的铯抑制植物对钾的吸收,钾参与植物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反应速率,正常大气CO_2浓度和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接种Burkholderia sp.D54增加了植物对钾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植物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率WUE,植物生物量增加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
(7)铯胁迫条件下,美洲商陆和籽粒苋叶片中的MDA含量显著升高;正常大气CO_2浓度和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接种Burkholderia sp.D54增加美洲商陆和籽粒苋抗氧化胁迫SOD、CAT、POD酶的活性,降低植物叶片中MDA含量,降低了美洲商陆和籽粒苋铯的氧化胁迫。
|
|
|
|
1 |
李虹颖;苏彦华;;钾镉双重处理对籽粒苋幼苗生长及元素积累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
2 |
马翠林;张敬宇;;籽粒苋在商丘地区引种成功[J];河南科技;1985年03期 |
3 |
张敬宇;马翠林;;籽粒苋的开发利用[J];河南科技;1987年05期 |
4 |
陈炳文;种植籽粒苋经济效益高[J];科技信息;1998年06期 |
5 |
王希彪;;籽粒苋与西黏谷栽培[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年02期 |
6 |
;种植畜禽优良饲料籽粒苋[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年06期 |
7 |
李合敏;;古老的和未来的粮食作物——籽粒苋[J];大自然;1988年03期 |
8 |
王文正;黎秀卿;;籽粒苋种植及其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00年04期 |
9 |
;籽粒苋栽培技术[J];内江科技;2000年03期 |
10 |
马翠林;张敬宇;刘爱田;;籽粒苋发展前景的探讨[J];河南科技;1985年06期 |
11 |
;粮食、饲料兼用作物──籽粒苋的开发利用[J];中国科技信息;1993年09期 |
12 |
涂书新,郭智芬,孙锦荷;富钾植物籽粒苋根系分泌物及其矿物释钾作用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9年05期 |
13 |
徐沂;许光;;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及开发前景探讨[J];科技通报;1990年06期 |
14 |
牛德奎,郭晓敏,杜天真,刘苑秋,黄小珊;籽粒苋资源及其在林农复合经营中的重要地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5 |
马敏贤;;高产优质饲料作物美国籽粒苋[J];科技信息;1996年06期 |
16 |
李洁;籽粒苋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5年03期 |
17 |
姚全甫,莫炳荣,鲁学高,马玉华,许光,王启耀;黄色小长蝽在美国籽粒苋上的发生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4年03期 |
18 |
孙鸿良;岳绍先;;美国籽粒苋在我国的引种试种[J];植物杂志;1986年02期 |
19 |
李连城,傅骏华,苑红丽,岳绍先;籽粒苋几个品种的光合强度测定[J];植物学通报;1991年02期 |
20 |
刘福秀,唐祥宁,张木,徐善忠,何明,沈晓明;籽粒苋病害调查与防治研究[J];江西科学;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