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典型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对映体的分析、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毒性研究
【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菌剂,而绝大多数该类杀菌剂都是手性农药。实践证明,当外消旋体手性农药进入生态环境后,其对靶标生物的活性或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降解代谢都可能存在着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差异。在传统的安全评价研究中,通常不区分手性农药的对映体之间的这种差别,正因如此,目前对手性农药的风险评估的数据往往是不准确的,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研究表明手性三唑类杀菌剂的对映体活性往往差异很大,然而绝大多数该类手性农药目前仍以外消旋体形式大量销售和使用。
首先,本文首次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与反相手性固定相结合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及其手性代谢产物(戊唑醇、四氟醚唑、氟环唑、烯唑醇、己唑醇、多效唑、腈菌唑、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腈苯唑及其手性代谢产物)在植物和(或)环境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该方法的优点是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低、基质干扰大、很难实现多个对映体同时分离的难题。
然后,利用所建立的手性残留分析方法,探讨了几种典型手性三唑类杀菌剂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首先,研究了己唑醇和三唑酮在设施环境下的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1)己唑醇在设施黄瓜果实、番茄果实内和土壤中均存在着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且对映体选择降解规律与其所在基质有关:(+)-己唑醇在黄瓜和番茄果实中被优先降解,而在土壤中则是(-)-己唑醇降解速率较快,造成了相应的对映体被相对累积。(2)无论是在茎叶喷雾施药还是土壤灌根施药条件下,三唑酮在黄瓜、番茄和土壤中均存在着一致的选择性降解规律,即S-(+)-三唑酮被优先降解,造成R-(-)-三唑酮被累积;三唑酮转化成其手性代谢产物三唑醇4对映体规律为:叶面喷雾施药条件下,RS-(+)-三唑醇在番茄中转化累积量最大,而在黄瓜和土壤中RR-(+)-三唑醇的累积最多;在土壤灌根施药的条件下,三唑醇对映体在黄瓜和番茄中生成的浓度大小顺序与其在茎叶喷雾施药条件下结果一致,而在番茄中的生成规律则不相同。
此外,还研究了腈苯唑及其手性代谢产物(RH-9129和RH-9130)在室内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两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代谢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腈苯唑均被优先降解。腈苯唑转化成其手性代谢产物RH-9129和RH-9130的基本规律为:在廊坊碱性土中,转化成4个对映体浓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RH-9129>(+)-RH-9129>(-)-RH-9130>(+)-RH-9130;而在长沙酸性土中,其浓度大小顺序则为(-)-RH-9129>(+)-RH-9129>(+)-RH-9130>(-)-RH-9130。RH-9129和RH-9130对映体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壤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规律,(+)-RH-9130和(+)-RH-9129被优先降解,导致(-)-RH-9130和(-)-RH-9129在土壤中被累积。
最后,进行了三唑酮、三唑醇、戊唑醇和腈菌唑及其对映体对三种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对映体之间的毒性均存在差异:对于斜生栅藻来说,SR-(-)-三唑醇的毒性约为SS-(-)-三唑醇的8.2倍;R-(-)-戊唑醇的毒性约为S-(+)-戊唑醇的5.9倍;外消旋体腈菌唑的毒性分别是两个对映体的(+)-腈菌唑的7.3倍和(-)-腈菌唑6.1倍。对于大型溞来说,RS-(-)-三唑醇的毒性约为SS-(-)-三唑醇的3.2倍;R-(-)-戊唑醇的毒性约为S-(+)-戊唑醇的1.6倍;外消旋体腈菌唑的毒性分别是两个对映体的(+)-腈菌唑的2.5倍和(-)-腈菌唑2.1倍。而对于斑马鱼来说,对映体之间的毒性差别非常微小:R-(-)-戊唑醇的毒性仅约为S-(+)-戊唑醇的1.4倍;外消旋体腈菌唑的毒性分别是两个对映体的(+)-腈菌唑的1.4倍和(-)-腈菌唑1.3倍。实验数据表明,沿着水生食物链由低到高,供试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对映体之间的急性毒性差异也越来越小,说明低营养级水生生物对三唑类杀菌剂手性结构的差异更敏感。
|
|
|
|
1 |
何红梅,潘春秀,蔡小军,徐秀珠;2,2-二苯环丙烷酸农药中间体的对映体分离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
2 |
石银鹿;赵国琴;王浩然;范锦胜;薛尚昆;李平;;六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J];种子科技;2006年01期 |
3 |
赵国琴;王浩然;范锦胜;薛尚昆;李平;石银鹿;;6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J];玉米科学;2006年S1期 |
4 |
苏平;周增强;侯珲;王丽;朱建兰;;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J];果树学报;2010年01期 |
5 |
徐立东;克胜集团重点推出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利德隆30%悬浮剂农药新品种[J];植物保护;2003年03期 |
6 |
张勇,马严明,徐劲锋,王梅,孙明娜,高同春;几种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的测定及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7 |
张一宾;;全球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熏蒸剂的发展及其在主要作物中的市场概况[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04期 |
8 |
刘艳萍;孙海滨;刘景梅;;三唑类杀菌剂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9 |
孙艳萍;穆兰;瞿唯钢;;杀菌剂产品标签上安全性注意事项的标注[J];中国植保导刊;2010年11期 |
10 |
高楠;;回眸2010年国内杀菌剂行情动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1年01期 |
11 |
周立群;;2009年杀菌剂专利(一)[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3期 |
12 |
张莹;王芳;颜冬云;秦文秀;;拟除虫菊酯对映体手性液相色谱分离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1年05期 |
13 |
王新茹;白伟;祁志军;张亚素;;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田间防效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14 |
丁兆龙;;高效杀菌剂——欧博[J];农业知识;2009年16期 |
15 |
周立群;;2009杀菌剂专利(二)[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
16 |
D·J鲍林格;J·H克尔摩根;杨文美;;用苯肼咪唑类和三唑类杀菌剂随种播施控制田间小麦全蚀病[J];青海农林科技;1989年01期 |
17 |
侯士聪,王敏,周志强,乔振,郭红超,史雪岩;苯并咪唑衍生物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J];农药学学报;2002年04期 |
18 |
梅景福;;几种三唑类杀菌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
19 |
张武军;张伟;张辉;王朝斌;徐兴全;郑仕军;;粉唑醇、戊唑醇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20 |
古崇;;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安全高效使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