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子绿僵菌在花生根系环境中的种群适应性及防治效果
【摘要】:绿僵菌在花生田间土壤中的生存适应性直接影响其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本文建立了土壤中金龟子绿僵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了绿僵菌在花生根际和根围的宿存能力,确定了施用绿僵菌防治花生蛴螬的最佳时间,探讨了绿僵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提高绿僵菌田间防效提供理论支持,为绿僵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具体结果如下:
1.用Real-Time PCR评价花生田间金龟子绿僵菌的存活能力。1)比对真菌ITS序列,设计并试验确定了针对金龟子绿僵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Real-Time PCR反应体系。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方程为y=-3.257x+6.969,扩增效率E=102.8%,检出痕量为20孢/g土。以Real-Time PCR方法和选择性平板分离法,分别检测施菌后不同时期花生根环境绿僵菌DNA量和CFU数量,结果表明两组检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相似,证明建立的Real-Time PCR体系适用于土壤金龟子绿僵菌的定量检测,而且对低含量检测更为灵敏。2)施用的金龟子绿僵菌种群在根围与根际都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但根际的金龟子绿僵菌相对地下降幅度较小而回升较快,90d时根围和根际绿僵菌种群分别为1817CFU/g和5850CFU/g,下降至初始值的2.46%和7.92%,之后出现回升,在120d时分别恢复到初始的16.98%和38.65%,差异显著。
2.确定绿僵菌防治花生蛴螬的最佳施菌时间及防治效果。1)分别进行了在花生播种期(0d)、出苗期(15d)、苗期(30d)、花针期(45d)、初荚期(60d)、荚果期(75d)单次施菌,结果表明,出苗期、苗期、花针期施菌后绿僵菌种群在30-60d出现61.51%-203.23%的增长,其中苗期施菌的绿僵菌种群在荚果期达到最高,为初始量的3.03倍;播种期施菌的在最初15d种群急速下降至21.65%,然后小幅波动;初荚期和荚果期施菌的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荚果期施菌的下降速度更快,施菌30d后菌量仅为9.00%。对比各施菌防效,表明苗期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花生好果数、好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89.25%、161.96%,虫果减少了50.54%;初荚期以后施菌的防效不明显。2)播种期施菌后,在苗期追加一次施菌,绿僵菌种群动态与苗期单次施菌的相似,在荚果期达到最大,为追加施菌时绿僵菌总量的1.55-2.41倍,收获时虫果减少了47.00%;分别在苗期和初荚期追加两次施菌,即使初荚期施菌量为苗期追加量的4.67倍,但种群变化与只在苗期追加一次施菌的无显著差异,收获时虫果减少率为44.40%,说明结荚后追加施菌并没有增加防效。试验证明,花生苗期是施用绿僵菌防治花生蛴螬的最佳时间。
3.明确绿僵菌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检测了播种期施菌后不同时期根际和根围土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CFU数量,比较种群消长,结果表明绿僵菌对三类微生物的影响程度为:放线菌真菌细菌,在根际的影响大于在根围的影响。1)绿僵菌对根际和根围细菌、根围真菌无显著影响;2)绿僵菌使根际真菌种群在初始阶段的下降速度减缓,到达最低量的时间由15d推迟到30d,而回升速度加快,达最大量由60d提前到45d,峰值降低1/3;3)绿僵菌减缓根围放线菌种群下降过程,使达最低量的时间由30d推迟到45d,而回升幅度减小;在根际,施用绿僵菌后明显抑制了放线菌种群,使其消长变化周期与对照完全相反,且45d时回落至低点后不再回升。
|
|
|
|
1 |
叶斌,江英成,林文清,宋漳;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 |
;以毒助毒:生物农药开发新思路——科学家发现能够提高金龟子绿僵菌毒性的毒素[J];山东农药信息;2007年12期 |
3 |
刘刚;;中科院完成杀虫绿僵菌比较基因组研究[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3期 |
4 |
吴振强;金龟子绿僵菌固态培养生物变量优化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8期 |
5 |
宋 漳;金龟子绿僵菌液体深层培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2年02期 |
6 |
李有志;;绿僵菌与化学农药对草坪地下害虫控制效果的比较[J];农化新世纪;2005年10期 |
7 |
宋漳,卢凤美,陈辉;金龟子绿僵菌室内侵染刚竹毒蛾试验[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8 |
宋漳;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的影响及菌药混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新农药介绍[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年09期 |
10 |
杜开书;柴立英;徐艳聆;郎剑锋;;一株绿僵菌的分离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
11 |
顾丽嫱;李春香;刘凤娇;;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
12 |
李霞荣;张兴桃;陈军;刘领;刘小阳;;绿僵菌与几种药剂防治花生蛴螬的比较试验[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3 |
贾春生;绿僵菌对东北大黑鳃金龟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5年10期 |
14 |
施宠,付建红,王纯利;绿僵菌高毒力菌株的选育[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15 |
任文彬;张世清;黄俊生;;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HN1)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高效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年07期 |
16 |
李锡杰;周灵芝;张伟;郭卫华;杨鸣琦;赵元;;金龟子绿僵菌中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
17 |
樊学珍,李增智;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续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J];应用生态学报;1996年01期 |
18 |
;江西四大生物农药新品通过鉴定[J];山东农药信息;2009年03期 |
19 |
王振宇;;美国重审生物农药[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1期 |
20 |
刘爱英,梁宗琦,陈月碧,周健;绿僵菌高致病性菌株的筛选[J];中国生物防治;198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