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炭改性活化及其氮磷吸附效应研究
【摘要】:热裂解作物秸秆所产生的秸秆炭具有较发达的孔隙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含有生物成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且对某些物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秸秆炭表面含有大量负电荷,易与阴离子产生静电互斥,导致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很小。因此,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通过Fe Cl3或Ca Cl2的改性活化,优化制备过程,制备高吸附性能秸秆炭,并寻求最佳制备条件,表征分析秸秆炭相关性质,系统研究其对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吸附效应。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秸秆炭的改性:小麦秸秆先炭化,然后以炭的形式添加化学试剂改性,称之为改性炭。1)单一炭化温度(450℃)秸秆炭的改性。经盐酸活化后,C、N、H含量提高;经Fe Cl3的改性后,炭中C含量降低;其N2吸附量、比表面积和孔径体积都高于未改性的秸秆炭。通过Langmuir方程计算得到最佳改性炭(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70)最大吸附氮和磷量分别为2.47和16.58mg/g。改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大,与吸附方式、改性试剂、炭化温度等有关。2)不同炭化温度秸秆炭的改性。利用Fe Cl3和Ca Cl2改性五种炭化温度下的秸秆炭,吸附氮最佳改性炭记为CFe-N(炭化温度611℃,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87)和CFe Ca-N(炭化温度500℃,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70,Ca2+与秸秆炭质量比0.40),吸附磷记为CFe-P(炭化温度400℃,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85)和CFe Ca-P(炭化温度600℃,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98,Ca2+与秸秆炭质量比1.20)。改性炭中存在大量的铁氧化物。炭CFe-N和CFe Ca-P对N2吸附量、孔径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分别大于炭CFe Ca-N和CFe-P。改性炭表面粗糙,红外光谱图中存在Fe-O-弯曲振动。炭CFe-N的氮吸附能力大于CFe Ca-N,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3和0.72mg/g(以NO3-计为5.89和3.19mg/g);炭CFe Ca-P的磷吸附能力大于CFe-P,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2.17和18.59mg/g。改性炭的吸附量随溶液p H的升高而下降;随改性炭用量的增加,氮及磷去除率逐渐增大;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改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加,随后吸附量趋于稳定;K2CO3显著减小改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量。变化改性试剂及炭化温度没有增大改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而生物质热裂解过程中添加金属盐类试剂影响炭的产率及理化特性,Fe Cl3或Ca Cl2与秸秆混合后的炭化也影响秸秆炭的理化特性及吸附氮能力。2、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小麦秸秆与Fe Cl3或Ca Cl2混合均匀后炭化,得到活性炭。吸附氮最佳活性炭记为Fe AC-N(炭化温度527℃,Fe Cl3添加比率92.5%)、Fe Ca AC-N(炭化温度556℃,Fe Cl3添加比率69.6%,Ca Cl2添加比率29.0%)和Ca AC-N(炭化温度628℃,Ca Cl2添加比率27.9%),吸附磷记为Fe AC-P(炭化温度720℃,Fe Cl3添加比率177.5%)和Fe Ca AC-P(炭化温度655℃,Fe Cl3添加比率79.8%,Ca Cl2添加比率60.2%)。1)Fe Cl3活化秸秆后,炭中存在大量的铁氧化物;而活性炭Ca AC-N的灰分含量降低。吸附氮活性炭对N2吸附量、BET比表面积和孔径体积大小依次为炭Ca AC-NFe AC-NFe Ca AC-N。炭Fe AC-P对N2吸附量和孔径体积都大于炭Fe Ca AC-P。炭Fe AC-N、Fe Ca AC-N、Fe AC-P和Fe Ca AC-P的表面粗糙;炭Ca AC-N的孔径体积大于秸秆炭。除炭Ca AC-N外,活性炭红外光谱图存在Fe-O基团的伸缩振动。活性炭中酸性基团含量大于秸秆炭,p HPZC小于秸秆炭。2)活性炭吸附氮量大小顺序为Ca AC-NFe AC-NFe Ca AC-N,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1.51、14.68和12.78mg/g(以NO3-计为95.26,65.01和56.60mg/g);活性炭Fe AC-P对磷的吸附量大于Fe Ca AC-P,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71和2.39mg/g。p H从2增加至12时,活性炭吸附量逐渐减小;随活性炭用量增加,氮及磷去除率逐渐增大;随着吸附的进行,活性炭吸附氮及磷量逐渐增加,随后吸附量趋于稳定;加入其他共存离子后,活性炭吸附氮及磷量下降。通过Fe Cl3和Ca Cl2对秸秆炭的改性活化,提高了秸秆炭对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能力为95.26及22.17 mg/g。3、秸秆炭在土壤中的应用1)土壤中施加活性炭或改性炭后,对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吸附能力增强。2)秸秆炭减少土壤中氨的挥发,且氨挥发量随炭量的增加而减小,活性炭的作用大于单纯秸秆炭;活性炭能延长氨挥发的时间,且减少累积氨挥发量。3)土壤中添加秸秆炭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延缓尿素的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脲酶活性。
|
|
|
|
1 |
李湘洲;棉秆制活性炭的研究[J];林产工业;2004年04期 |
2 |
李湘洲;磷酸法制备棉秆活性炭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年05期 |
3 |
张宏瑞;夏晶;;废旧活性炭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5期 |
4 |
李炜;;磷酸法活化栀子壳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3年08期 |
5 |
邓荣俤;伍清亮;;中国木质活性炭产业发展情况报告[J];福建林业;2013年04期 |
6 |
陈德明;闷烧炉的罐材选择对活性炭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1974年06期 |
7 |
项缙农;日本1993年度活性炭发明专利(二)[J];浙江林业科技;1995年03期 |
8 |
钱慧娟;;日本活性炭产品及其发展动向[J];国外林业;1997年01期 |
9 |
张力平;徐博函;陈曦;;三倍体毛白杨制备活性炭的研究[J];木材工业;2007年05期 |
10 |
蒋新元;胡迅;李湘洲;朱媛媛;;不同部位竹材制备竹活性炭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J];林业科学;2009年04期 |
11 |
;供求信息[J];世界竹藤通讯;2009年02期 |
12 |
杨晓庆;潘昊原;张丹;陈晓波;张欣璐;;活性炭的微波制备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年10期 |
13 |
林琳;王英刚;刘皙皙;刘贺永;杜盼;;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
14 |
贾铭勋;马玉雯;王玉山;;活性炭对蔗糖三砂脱色试验总结报告[J];吉林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
15 |
陈以良;;用比电导法研究活性炭的吸附特性[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6 |
吴新华,余玮,黄彪,余深梁;载体活性炭的研制(Ⅰ)——松根炭制维尼纶载体炭[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17 |
许易真,姜子中,贾思光,徐丹,李利民,徐剑飞;活性炭表面酸碱性氧化物含量测定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8 |
刘月蓉,向以海;活性炭在治理“三苯”废气上的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1998年06期 |
19 |
周建斌,高尚愚,胡成文,左宋林,刘启明;气相吸附用活性炭成型物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20 |
吴光前;孙新元;张齐生;;活性炭表面氧化改性技术及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