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荞麦(Fagopyrum spp.)是一种重要的粮药兼用作物。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荞麦栽培种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不同地理来源荞麦栽培种间的关系,为荞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对170份养麦种质资源分别用ISSR和AFLP两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将所得数据计算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首次在我国利用ISSR标记对荞麦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适合的ISSR技术体系。本研究用19条引物分别对91份甜养和79份苦荞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91份甜荞共获得50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62条,多态性带的百分率为90.1%;79份苦荞共获得54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06条,多态性带百分率为92.6%。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有较强的一致性,来自辽宁、内蒙古、陕西、四川、甘肃等省的甜荞都是按来源各自聚为一类,来自云南、湖北、青海等省的苦荞也都按来源各自聚为一类。
应用所筛选的15对AFLP引物对170份荞麦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91份甜荞共获得64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47条,多态性带的比率为85.3%;79份苦荞共获得62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37条,多态性带的比率为86.5%。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的一致性较小。
综合比较两种标记的研究结果发现ISSR和AFLP两种标记的聚类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完全一样,苦荞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相关系数为r=0.660,相关性较高;苦荞的品种间遗传多样性高于甜荞,这两种标记的研究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点;与ISSR标记相比,AFLP扩增的带较多,而多态性带的比率较低;用ISSR和AFLP两种标记分别对91份甜荞和79份苦荞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时发现,在聚类结果中均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类型,两种标记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建议对这些特殊类型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