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害问题探讨
【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广泛分布且十分严重的玉米病毒病害之一。近年在中国华北及其它玉米、高粱生长地区流行成灾,损失十分严重。
本研究在分析玉米矮花叶病研究历史及取得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深入探索,包括(1)中国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株系的血清学鉴定及CP基因核苷酸序列比较;(2)玉米花粉对MDMV的传播;(3)MDMV经由玉米种子带毒传播规律;(4)玉米矮花叶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及玉米种子脱毒处理剂——“种毒清1号”的研制与开发;(5)玉米品种(系)抗矮花叶病鉴定;(6)玉米抗矮花叶病毒基因的分子标记等6个方面,取得的主要结论是:
1、我国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比较复杂,除已报道的“B”株系之外,可能也有A株系的存在。而且,我国的“B”株系与国际上公认的B株系CP基因核甘酸序列同源性仅为80%。
2、玉米矮花叶病毒不能由玉米花粉传播。
3、玉米矮花叶病毒经由玉米种子传播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受侵染的种皮和胚乳来完成的。其中胚不受病毒侵染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花粉不带毒以及胚是一种特殊的分生组织所致。
4、玉米矮花叶病发病率越高,产量损失越大。玉米受MDMV侵染越早,损失也越大。玉米矮花叶病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是(1)推广抗病品种;(2)建立无病毒种子繁育基地;(3)玉米种子播前带毒检测及有毒种子的脱毒处理;(4)田间毒苗的拔除;(5)及时预防介体蚜虫。
5、我国栽培玉米中存在着许多抗(耐)病材料,这些材料有唐玉5、掖单12、黄早四、唐抗5、中单8、获白、保10、京垦114、怀育1、沈单7、西玉3、掖单20、农大65、CN3、478、417等,可大力推广应用。
6、黄早四、获白等材料可能存在与抗矮花叶病毒基因连锁的相关基因。
|
|
|
|
1 |
刘有德;警惕玉米矮花叶病在云南省流行[J];云南农业科技;1997年06期 |
2 |
马占鸿,李怀方,周广和;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J];植物保护;1999年02期 |
3 |
石银鹿;玉米矮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J];现代农业;1999年04期 |
4 |
王海光,马占鸿;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学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3年02期 |
5 |
史延春;玉米矮花叶病在天水逐年加重[J];植物保护;1995年06期 |
6 |
喻菁;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J];玉米科学;1999年02期 |
7 |
尹金玉;;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方法[J];农家致富;2008年10期 |
8 |
阎会平,何淑青;1998年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山西农业;1999年01期 |
9 |
野宏巍;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10期 |
10 |
冯彩金;;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13期 |
11 |
姜华,白元俊,赵延明,刘维志;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矮花叶病鉴定研究[J];玉米科学;2002年01期 |
12 |
于金枝;玉米矮花叶病有望被攻克[J];农村百事通;2004年02期 |
13 |
王兴敏;;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04期 |
14 |
吴建宇,汤继华,夏宗良,陈伟程;一个新的抗玉米矮花叶病基因位点的微卫星标记(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02期 |
15 |
陈春梅;崔淑娟;王玉强;窦重兴;魏勇;谷志金;;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种业;2005年05期 |
16 |
周广和,杜志强,高云霞;玉米种质资源抗耐玉米矮花叶病的调查[J];植物保护;1996年04期 |
17 |
李涛,萧含恩;制种田玉米矮花叶病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05期 |
18 |
薛彦棠,焦瑞莲;晋中玉米矮花叶病发生情况[J];山西农业;1999年01期 |
19 |
刘升基;制种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5期 |
20 |
李济宸,李桂珍,陈柏柱,周宝臣;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方法[J];北京农业科学;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