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贫血病毒VP1、VP2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产物免疫保护性研究
【摘要】:
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CAV的VP1和VP2基因序列,利用Oligo6.0分子生物学软件分别设计扩增引物,从已构建的载体pBluemCAV重组质粒中分别扩增出VP1及VP2基因,并将扩增出的片段插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分别构建成重组质粒pPIC9K-VP1和pPIC9K-VP2,将构建好的载体均用SalⅠ线性化后,分别转化给酵母SMD1168细胞,经PCR鉴定、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Dot-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CAV VP1基因能够分泌表达,在约50KD处出现特异带,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重组VP1蛋白在上清中的含量约为15μg/ml;VP2基因经破碎酵母细胞,释放胞内蛋白,在约30KD处出现特异带;经凝胶分析仪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VP2蛋白占酵母总蛋白的21%。表达蛋白量约为25μg/ml,均属于高效表达。Dot-Elisa结果显示被检重组蛋白CAV VP1及CAV VP2都出现特异性颜色反应;免疫印记试验表明重组蛋白CAV VP1能够与针对CAV VP1的单克隆抗体反应,在50KD处出现特异带,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重组蛋白CAV VP2与针对CAV VP1的单克隆抗体未见反应。分别将重组CAV VP1、CAV VP2蛋白乳化后,免疫6周龄BALB/c鼠,分离血清,Elisa试验结果显示所得血清分别可以与全病毒反应;IFA试验免疫重组蛋白CAV VP1制得的多克隆血清可以和感染CAV的MDCC-MSB1反应,而VP2没有反应。
本研究优化了发酵条件与表达产量的关系,确定重组酵母表达CAV VP1及CAV VP2蛋白的最佳条件为:30℃,pH 6.0,溶氧值40%,空气流量1.25 vvm,当确定甘油耗尽时,通过分批补料的方式进行甲醇补料,诱导表达,最终OD600可达到250或更高,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保存重组蛋白的降解率得出表达蛋白保存于-20℃。这一工作为CAV VP1及CAV VP2蛋白的大规模发酵表达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发酵表达的重组蛋白CAV VP1、CAV VP2经薄层胶扫描、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后,与等体积FREUND’SADJUVANT(SIGMA公司)乳化后,分为对照组、CAV VP1、CAV VP1+CAV VP2三组,分别胸肌注射10日龄CAV阴性SPF雏鸡,免疫前后均采血,分离血清,Elisa试验显示免疫3周CAV VP1+CAV VP2组可检测到抗体,直到4周CAV VP1+CAV VP2组抗体滴度有所升高,5周达到最高滴度,6周后抗体滴度成平稳趋势,CAV VP1组3周可检测到较低抗体,之后抗体水平未见升高,对照组成阴性反应;IFA试验结果表明CAV VP1+CAV VP2组免疫3周后可检测到微弱的中和抗体,4周后可见较强荧光,CAV VP1组和对照组均未见到荧光。同时将乳化后的重组蛋白CAV VP1、CAV VP2分为对照组、CAV VP1、CAV VP1+CAV VP2三组,分别胸肌注射无免种鸡,监测血清及卵黄抗体滴度,Elisa结果显示CAV VP1+CAV VP2组5周血清和卵黄抗体水平同时达到最高,之后波动较小,CAV VP1组及对照组血清和卵黄抗体水平均无明显波动;对免疫后2周孵化雏鸡1日龄攻毒(CAV),对照组攻毒13天增重有明显下降;分别于攻毒后7、14、21天时剖检,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免疫CAV VP1试验组和对照组胸腺淋巴细胞坏死、减少,伴有出血、髓质内浆析出;肝细胞空泡变性、小血管淤血;脾脏鞘动脉增生、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围绕。免疫CAV VP1+CAV VP2试验组无明显变化。
|
|
|
|
1 |
StephenA.Lister,龚鹏伟;鸡贫血病毒──暗藏的威胁[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97年02期 |
2 |
朱其太;鸡贫血病毒灭活苗的免疫试验[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8年20期 |
3 |
陈奖励,辛九庆,宋秀龙,周方红,王祯修,张立本;鸡贫血病毒山东分离株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多态性分析[J];中国兽医科技;1999年01期 |
4 |
朱其太;应用ELISA检测鸡贫血病毒抗体[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7年21期 |
5 |
陈志飞;鸡贫血病毒可耐受丙酮的灭活作用[J];中国动物检疫;1993年02期 |
6 |
全健,邝荣禄,吴红专;鸡贫血病毒及其启示[J];养禽与禽病防治;1998年08期 |
7 |
谢子文;王红宁;邹立扣;李凛;牟琳;王成皓;;植酸酶毕赤酵母工程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4期 |
8 |
陈奖励,周方红,辛九庆,杨雨辉,陈红岩,刘滨东,卢景良,章金钢,殷震;鸡贫血病毒DNA的PCR扩增及其分子克隆[J];中国兽医学报;1997年05期 |
9 |
房德兴;鸡贫血病毒与抗肿瘤治疗近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0年05期 |
10 |
周宗清;周怀军;D.Gavanagh;;禽病毒性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93年02期 |
11 |
徐彦波,金华,甘永华;鸡贫血病病毒感染雏鸡细胞周期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年02期 |
12 |
何成强,丁乃峥,李景鹏,李云龙;鸡贫血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克隆、测序和比较[J];病毒学报;2003年02期 |
13 |
张刚,曹善东,李云龙;鸡贫血病毒的致病机理、检测及疫苗研究现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2年05期 |
14 |
张刚,李云龙;鸡贫血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
15 |
何成强,丁乃峥,李景鹏,李云龙;鸡贫血病毒哈尔滨分离株VP2基因克隆 测序和比较[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11期 |
16 |
王培军;;鸡贫血病病原、致病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现状[J];肉品卫生;2005年12期 |
17 |
齐欣;杨兵;赵玉军;;鸡贫血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现代畜牧兽医;2006年05期 |
18 |
宋修庆;高宏雷;王晓艳;林欢;宇文延青;王永强;王笑梅;;鸡贫血病毒Taq 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年01期 |
19 |
李璐;李琬;喻江;;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克隆及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7期 |
20 |
宋秀龙,陈奖励,辛九庆,周方红,杨雨辉,章金刚;鸡贫血病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