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粉红粘帚霉67-1荧光定量PCR监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摘要】:
利用粉红粘帚霉等生防菌制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是当前极有潜力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对土壤中外源引入的生防菌进行定位、定量的跟踪分析,及对病原菌与生防菌互作种群动态的研究依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防治的应用。本论文以生防真菌粉红粘帚霉67-1菌株为材料,通过近缘菌株比对,设计出具有种以上特异性探针,建立并优化了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并利用该方法对粉红粘帚霉与水稻纹枯病菌在自然土壤中互作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粉红粘帚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为了建立植病生防真菌粉红粘帚霉67-1菌株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收集了目标菌株、粘帚霉属其它多个种及近缘木霉属的多个种共20个菌株,并进行了ITS区测序。以200 bp左右差异较大区段设计出探针和引物。其序列如下:前引物:5’-GCGTCATTTCAACCCTCAC-3’;后引物:5’-GAATATCACTACTTCG CAGAGG-3’;LNA探针:5’(FAM)-CGGGTCCGCCACTAGA-(Eclipse)3’。该引物及探针能有效扩增目标菌株,而对其他17株非目标菌株没有扩增。由于两株粉红粘帚霉的ITS区序列高度重复,出现扩增信号,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种以上特异性。以目标菌株的阳性克隆质粒作为标准物质,建立了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89;扩增效率达95.0%。土壤样品应用实验显示,其直线回归相关系数为0.9989,表明所建立的土壤中粘帚霉67-1菌株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合理、有效、快速、实用,符合生态学研究的要求。
土壤中粉红粘帚霉与水稻纹枯病菌互作的种群动态研究:将0.01%、0.1%、0.5% (w/w)的粉红粘帚霉接种体及1%(w/w)玉米砂培养基中培养的水稻纹枯病菌接种体、残体及菌核加入到土壤中,每15 d检测生防菌与病原菌拷贝数变化,共监测6个周期。结果表明,在不同粘帚霉添加量下,粘帚霉与水稻纹枯病菌的DNA含量在前45 d均处于下降趋势,60 d时二者同时出现了上升。75 d时,0.1%及0.5%粘帚霉添加量(w/w)的处理中,纹枯病菌的数量相对于60 d降低30%左右,同时生防菌数量上升。生防菌添加量为0.1% (w/w)时,纹枯病菌数量出现明显回落,因此我们建议粘帚霉作为生防菌的田间施用量为0.1% (w/w)。
为深入了解温度及含水量等环境因子对生防菌及病原菌数量的影响,将0.1%(w/w)粉红粘帚霉接种体及1% (w/w)水稻纹枯病菌接种体添加到土壤中,在不同温度、含水量下培养,对粉红粘帚霉及水稻纹枯病菌拷贝数变化进行监测。其结果表明:在15%含水量,20℃、30℃下,粉红粘帚霉的拷贝数在前10 d急剧下降,在10~50 d中,则持续增长,在50 d时,15%含水量20℃下粘帚霉数量恢复到接种水平的25%;水稻纹枯病菌的拷贝数在前20 d呈持续下降趋势,在30 d时出现短暂的数量回升,在40~50 d时又回落到较低水平(5441.8±3056.4)。结果显示,粉红粘帚霉在15%含水量、20~30℃条件下适宜生长。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粉红粘帚霉real-time PCR定量检测体系,为深入研究该菌在土壤中的生态特性和群体动态及其与病原菌互作的种群动态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为生物防治因子的防效评价方法提供了新依据。
|
|
|
|
1 |
郑爱萍,李平,王世全,孙惠青;水稻纹枯病菌强拮抗菌B34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1期 |
2 |
陈莉,李晓凤,丁克坚,檀根甲,管怀骥,李曙辉;氮素营养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
3 |
王子迎,檀根甲;水稻纹枯病时空生态位施药干扰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
4 |
邹淑玲;梁镜财;;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发现能有效抑制纹枯病发生的细菌菌株[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02期 |
5 |
胡春锦;魏源文;黄思良;李杨瑞;;外源环腺苷酸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初报(英文)[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
6 |
刘刚;;氟铃脲有望用作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J];农化新世纪;2007年04期 |
7 |
蒙姣荣;张超冲;李界秋;韦刚;;广西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6期 |
8 |
刘刚;;氟铃脲有望用作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J];农药市场信息;2007年07期 |
9 |
刘薇;杨超;邹剑锋;宋娟;;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
10 |
范文艳;陈瑾;文景芝;马建;石园园;;水稻纹枯病菌胞外蛋白酶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
11 |
陈宏州;狄华涛;吉沐祥;杨敬辉;;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
12 |
敖世恩;杨媚;周而勋;唐倩菲;潘汝谦;;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3 |
刘志恒;韩翔宇;杨红;马家瑞;吕彬;桑海旭;;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初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4 |
刘洪涛;蓝绍明;胡冬梅;梁红艳;蔡超;张君成;;继代培养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J];广西植保;2010年02期 |
15 |
范坤成,李碧文,邹汉玄,向绪友,翦豪;水稻纹枯病预测和管理模型研究 Ⅲ.水稻纹枯病菌核初侵染子模型的研制[J];湖南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
16 |
孟德超;纪明山;;辽宁地区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17 |
于艳敏;赵北平;高洪儒;武洪涛;于淼;;生防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
18 |
白春微;蒋选利;丁海霞;左希;;壳寡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抗性诱导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
19 |
丁婷;周建;丁克坚;;喜树内生真菌抗水稻纹枯病菌活性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0年05期 |
20 |
郎进宝;;硼素对纹枯病菌的抑制及其增产效果研究[J];今日科技;198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