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菌素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
农药是保证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农药亦是饱受诟病背负破坏环境、危害食品安全恶名的物质。合理的选择、正确的使用农药,是保证农作物丰产丰收、食品安全的关键源头。随着大量剧毒、高残化学农药逐渐被摒弃,开发和使用低毒、低残或无残留生物农药,成为缓解农药污染和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阿维菌素作为当今世界使用量最大的生物农药之一,其常规乳油制剂、粉剂等,在防治蔬菜、经济作物害虫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其新剂型的开发缺乏突破,纳米技术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无定形纳米SiO2、低分子量CTS作为新颖的杀虫、杀真菌、细菌、和防治植物病毒性病害的材料,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一定应用。基于纳米SiO2、CTS在本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纳米载体材料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开拓性的开展了将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并作为阿维菌素的载体以及水溶性CTS作为阿维菌素载体的研究。
结果表明:⑴以硅酸钠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得到纳米SiO2微粒,微粒外观呈白色粉末状;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微粒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有一定影响;SEM及XRD分析结果,所制得的SiO2微粒为无定形非晶态,球形,平均粒径在50nm左右,聚集成团状;用不同种类的硅烷偶联剂对其进行改性后,SEM下显示,改性后的纳米SiO2分散性得到改善;IR分析表明,改性后的纳米SiO2出现有机吸收峰;在液体石蜡中呈现非常好的分散性能,在有机溶剂中对阿维菌素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
⑵用纳米SiO2及改性后的纳米SiO2作为负载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的载体,制备了纳米SiO2-阿维菌素载药体系;TEM下显示,载药体系粒径仍然为50nm左右;IR分析表明改性纳米SiO2与阿维菌素之间没有发生化学作用,只有物理吸附或弱的相互作用,对阿维菌素的化学性质不产生影响;随时间的延长,纳米SiO2、改性纳米SiO2吸附阿维菌素的量都呈增加趋势,但达到平衡时间不同;维菌素原药在30%乙醇介质中的溶出曲线较直、陡,没有明显的阿维菌素缓慢释放区间;纳米SiO2-阿维菌素纳米体系在30%乙醇介质中阿维菌素的溶出,前段时间释放浓度高,速度快,之后是缓慢释放,可持续几天的时间。
⑶通过H2O2降解的方法,找到最佳的降解条件:1%H2O2、温度为60℃、水解时间1h,此时产物得率为47.8%;所得到的水溶性CTS与商品CTS进行IR结构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经这种方法降解后,CTS的原来结构不发生变化;所得到的水溶性CTS经紫外光谱法确定脱乙酰度为96.07%;所得到的水溶性CTS经粘度法测定其粘均分子量为5.20×104D。
⑷利用自制的水溶性CTS,采用乳化-交联的方法,制备了水溶性CTS纳米载药体系;粒度分析仪考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TS形成的纳米粒的粒径,发现高分子量的CTS形成的纳米粒粒径大于低分子量CTS形成的纳米粒粒径;考察了不同质量比的水溶性CTS与TPP情况下,CTS载药纳米粒粒径、载药量、固体回收率的不同,结果发现,当二者质量比在6:1~7.5:1之间时,CTS纳米载药体系的超过80%的粒子粒径在100nm以下,载药量和固体回收率均超过30%,这时候体系在光照下的分解速率减缓、分散性、离心稳定性都为优级、对水温、不同水质水的适应能力强。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证实,纳米SiO2/阿维菌素载药体系、CTS/阿维菌素纳米载药体系具有缓/控释、抗紫外线光照的能力,预示着这两种载药体系可以成为新型阿维菌素纳米制剂制备的友好环保材料。
|
|
|
|
1 |
刘金亮,曲剑波,陈宇虹;约翰.迪尔CTS水稻联合收割机[J];现代化农业;2001年03期 |
2 |
杨桂娣,林巧佳,刘景宏;超声波在纳米SiO_2与脲醛树脂共混中的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杨桂娣,林巧佳,刘景宏;纳米SiO_2改性脲醛树脂的研究[J];木材工业;2004年03期 |
4 |
刘光利,曹兰花,丁雪红,牛进龙,孙元俊,胡秀燕;尿素的氨化速度与缓释性能研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4期 |
5 |
杨桂娣,林巧佳,黄晓东,刘景宏;涂覆UF/纳米SiO_2的胶合板阻燃性能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6 |
杨桂娣,林巧佳,刘景宏;纳米二氧化硅对脲醛树脂胶性能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7 |
林巧佳,杨桂娣,刘景宏,饶久平;纳米二氧化硅/脲醛树脂性能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年02期 |
8 |
林巧佳,杨桂娣,刘景宏;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脲醛树脂的应用及机理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9 |
郭锐;李家奎;刘洪;张艳红;;纳米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5期 |
10 |
赵武奇;殷涌光;梁歧;闫海洋;;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对红景天苷控制释放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11 |
黄界颍;马友华;王振强;吴成祥;;含硫尿素养分缓释释放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年02期 |
12 |
刘琪;崔海信;孙长娇;黎汉生;顾微;林春梅;;纳米SiO_2表面改性及其对阿维菌素吸附性能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10年01期 |
13 |
陈宏坤;陈剑秋;高义武;许金山;张瑞飞;;脲醛缓释复混肥的生产工艺[J];化肥工业;2011年02期 |
14 |
周涛,许勇;膨润土对硼的吸附及缓释性研究[J];非金属矿;1998年04期 |
15 |
熊汉国,张美玲,谢笔钧,张文卉;玉米淀粉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6 |
郑和堂;;缓释型氟氯氰菊酯纳米胶囊的研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年03期 |
17 |
孙忠于;王海滨;周娟娟;;鸭血水解物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7期 |
18 |
刘增兵;赵秉强;林治安;;熔融造粒腐植酸尿素的缓释性能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6期 |
19 |
李向辉;王宏魁;;纳米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年07期 |
20 |
杨桂娣,林巧佳;胶合板用改性低毒脲醛树脂胶的研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