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苗木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家相继投入上千亿资金,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工程、万里绿色通道工程以及林业六大工程等重大项目,这些生态工程的建设,关系到我国人居环境质量,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而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就是造林,这样就给绿化造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给苗木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昌邑市是国家绿委会唯一命名的“北方绿化苗木基地”。近年来,昌邑市立足当地实际,适应形势发展,把大力发展苗木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采取综合措施,实现了苗木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市苗木面积已超过10万亩,苗木资产总值达5亿元。但是,昌邑市苗木业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快,这使得昌邑市的苗木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简要概述了国际、国内苗木业发展状况。国际、国内苗木业的发展促使昌邑市立足本地实际,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发展苗木的经验,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品牌特色,促进昌邑市苗木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本文详细分析了昌邑市绿化苗木发展现状:昌邑有着得天独厚的苗木业发展的自然优势,苗木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苗木品种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苗木分布布局合理,苗木大户带动作用明显。在详细分析昌邑市苗木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昌邑市苗木业的建议与对策,选择苗木市场拉动、错位竞争优势、骨干企业和专业大户带动(公司+基地+农户)等平稳发展模式。在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技术推广和研究、加强苗木信息体系建设、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方面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这对昌邑市苗木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本文也为昌邑市其它产业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苗木业发展提供一般性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比较分析方法和案例实证分析法为辅。在对昌邑市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国、省、市已有的关于苗木业发展的统计资料、文件、报告、规划及材料,对昌邑市苗木业发展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必要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同时,通过观察和访问等方式对部分苗木种植户和两个大型苗木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获取了大量定性认识和定量的统计数据,为本文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案例。
|
|
|
|
1 |
刘善资;左永梅;;曹妃甸新区绿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2 |
麻守德;;贵南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条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海草业;2006年01期 |
3 |
王慧芝;车斌;;我国罗非鱼产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
4 |
柳彦君;;江门市粮食安全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
5 |
吴云波,周文保,张承元,刘航,邢伟;黑龙江省粮食经营减亏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05期 |
6 |
施天锡,林元辉,叶昌荣,蒋家淡;福建省科技兴林对策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2年03期 |
7 |
陈伯平;韩国昌;;农村土地纠纷的预测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2年02期 |
8 |
徐森富,王普形;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年08期 |
9 |
任莉,王季春,车福才,李航;大学新生留降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
10 |
李然,白茹;全面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1 |
李道华;何绍芬;;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2 |
王春华;;兴安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
13 |
董谦;刘宾;;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14 |
李丽萍;于宏新;;提升大庆油田科技实力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5 |
李海田;;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6年03期 |
16 |
胡霞;曹娇;;三峡库区污染源现状调查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
17 |
王莺;贺盛瑜;刘小艳;王蓉;;四川省农产品物流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11期 |
18 |
张怀璧;;农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分析[J];现代农业;2006年12期 |
19 |
蒋海萍;;完善安徽省旅游扶贫机制的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6年12期 |
20 |
渠霓;龚健;;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