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rsinia spp.来源植酸酶的酶学性质及结构与功能研究
【摘要】:
植酸是豆类、谷类等作物种子中磷的主要储存形式。植酸酶(肌醇六磷酸磷酸水解酶)能够水解植酸的磷酸单酯键生成无机磷和磷酸肌醇衍生物。单胃动物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来源植酸酶能够有效地提高植酸磷的利用效率、降低动物排泄物中的磷污染,并能通过去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对具有高比活、良好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植酸酶的需求,促进了新酶资源的开发以及酶的催化机制研究和蛋白质工程研究。
HAP植酸酶(EC 3.1.3.8)由于其优良的催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Yersinia spp.是优良HAP植酸酶的主要来源,本实验室先后从Yersinia属11个种的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了10个HAP植酸酶基因,其中Yersinia intermedia、Y. rohdei来源的植酸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深入研究Yersinia spp.来源的植酸酶,本研究分别对Y. kristeensenii, Y.frederiksenii和Y. enterocolitica来源的三个植酸酶基因Ykappa, Yfappa和Yeappa进行了异源表达和性质研究,并通过定点突变对其相应的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
来源于Y. kristeensenii的植酸酶基因Ykappa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活性表达。纯化的重组植酸酶YkAppa比活为2,656 U/mg (pH 4.5和37℃),在pH 4.5和55℃条件下酶活最高,并在pH 2.0–6.5均有植酸酶活性。YkAppa具有优良的pH稳定性,在pH 1.5–11.0,37℃条件下处理3 h后仍保留90%以上的酶活。YkAppa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80℃处理10 min后还剩余初始酶活的46%。在体外水解豆粕实验中,YkAppa表现出高效的植酸降解能力。与其他的植酸酶相比,YkAppa具有优良的综合性状,如比活高、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豆粕中植酸降解率高等,从而具有一定的商业化潜力。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植酸酶YfAppa最适pH为2.5—显著低于其他微生物来源植酸酶(最适pH 4.5–6.0)。YfAppa的氨基酸序列与Y. intermedia来源的HAP植酸酶(最适pH为4.5)一致性高达84%。通过对YfAppa与相关植酸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建模,发现在YfAppa催化中心附近只有一个差异氨基酸。为了研究YfAppa的适酸性,本文通过定点突变构建了五个突变体(S51A,S51T,S51D,S51K和S51I),并对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纯化和性质分析。Ser、Thr和Ile均为不带电荷的氨基酸,而相应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植酸酶在最适pH方面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突变体S51T和S51I的最适pH从2.5分别移到了4.5和5.0,确定了Ser51在YfAppapH特性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发现了一个除静电荷之外的新的影响植酸酶pH特性的因子—活性中心附近氨基酸残基的侧链结构—对YfAppa的最适pH具有重要的影响。与野生型YfAppa相比,突变体S51T具有高比活、酸性范围内(pH 2.0–5.5)的高活性以及提高的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等性质,从而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YeAppa在pH 5.0和45℃条件下酶活最高,其在生理温度条件下(pH 5.0和37℃)的比活为3.28 U/mg—为它同源植酸酶YkAppa (88%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比活的1/800。序列和结构比对分析显示YeAppa中的第79位氨基酸Arg79为非保守氨基酸,在YkAppa和其他HAP植酸酶中该氨基酸为Gly。YeAppa的R79G突变使其比活增加到2,615 U/mg,证明了Arg79为YeAppa低比活的原因。为了研究不同氨基酸残基在该位点对HAP植酸酶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晶体结构研究、性质研究很透彻的大肠杆菌植酸酶EcAppa为材料,将其相应位点的Gly73分别突变为Arg,Asp,Glu,Ser,Thr,Leu或Tyr。所有突变体的比活均低于野生型,并且随着氨基酸残基侧链体积的增大比活呈下降趋势,从而确定了一个新的影响HAP植酸酶比活的因素,即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体积。
综上所述,Yersinia spp.来源的植酸酶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在性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为植酸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提供了优良材料。本文获得了一个具有优良综合性状并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植酸酶YkAppa,确定了两个影响HAP植酸酶pH特性和催化效率的因子。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
|
|
1 |
郦伟章;;植酸及其应用[J];今日科技;1988年04期 |
2 |
杜丽敏;段相林;;植酸酶的来源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
3 |
陈坚,张晓琴,傅继梁;3个HDAC1的保守氨基酸定点突变的获得[J];癌变畸变突变;2000年02期 |
4 |
曾琦锴;杜红丽;翟志臣;林小琼;林影;;Lysine 21突变对树干毕赤氏酵母木糖还原酶辅酶依赖性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
5 |
胡美浩;寡核苷酸诱导的定点突变[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87年03期 |
6 |
郭冬林,唐伟,江雪源,徐贤秀;第20位脯氨酸对人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和结构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7 |
张洪涛,陈劲秋,胡美浩;B22Asn人胰岛素突变体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5年03期 |
8 |
朱榴琴,赵玉凤;枯草杆菌碱性蛋白酶Ki2基因的序列测定及M222A定点突变[J];生物工程学报;1996年S1期 |
9 |
黄长晖,覃林花,傅继梁;p16抑癌基因定点突变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10 |
张浩,毛秉智,王全立,冯起,杜芝燕,刘晓达;PCR定点突变血红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筛选[J];生物学杂志;1999年06期 |
11 |
苏智广,张思仲,夏庆杰,肖翠英;脂蛋白脂酶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定点突变[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
12 |
周丽萍,周政,袁中一;巨大芽孢杆菌青霉素G酰化酶的定点突变及其动力学性质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3年01期 |
13 |
刘华雷,魏建超,周斌,曹瑞兵,陈溥言;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
14 |
张荣奎;刘爱花;贺淹才;;黑曲霉植酸酶基因序列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6年12期 |
15 |
陈建华;徐欣;吴梧桐;姚萍;刘广桢;张艳丽;王进;;E·coli L-天冬酰胺酶B细胞抗原表位氨基酸残基Lys~(196)对其抗原性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6 |
王宇新;杨志新;朱恒奇;周晓巍;黄培堂;;IL-1ra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初步的药代动力学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
17 |
郭小兵;张志坚;张钦宪;;PCR介导的ret基因体外定点突变[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
18 |
姚庆荣;郭运玲;孔华;张金文;郭安平;贺立卡;刘恩平;;大肠杆菌glgC基因的定点突变及高效表达[J];热带作物学报;2007年01期 |
19 |
王青艳;陈发忠;黄福宝;韦传东;韦宇拓;黄日波;;Thermobifida fusca海藻糖合成酶的定点突变及其动力学性质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年02期 |
20 |
冯晨;王雁;宿文辉;张哲;徐小燕;宗志红;于秉治;;蛋白激酶B对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卵裂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