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沉香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
【摘要】: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为瑞香科沉香属多年生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珍贵的药用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园林、绿化等生态价值。因过度的采集沉香,野生土沉香趋于濒危,已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加速对土沉香树种的保护和繁殖,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组培快繁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开展了土沉香不同部位外植体表面消毒方式、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不定芽诱导与增殖培养、不定根诱导等多个试验,筛选出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方式,确定了愈伤组织诱导6-BA和NAA、IAA、IBA组合配方,以及不定芽诱导及继代增殖培养6-BA和NAA最适比例。探讨了影响土沉香组培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旨在为土沉香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及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土沉香茎段外植体,采用次氯酸钠(5%、10%、20%)和升汞(0.05%、0.1%、0.2%)两种消毒剂处理,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次氯酸钠和升汞浓度分别为10%和0.1%时,茎段外植体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21.67%和31.67%,显著的高于其他处理。对土沉香三种不同部位(叶片、顶芽、茎段)的外植体,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其中0.1%升汞消毒5min的存活率最高。0.1%升汞消毒5min处理后,茎段的存活率(28.89%)显著高于叶片(10.56%),叶片又显著的高于顶芽(8.89%),茎段为组织培养三个外植体中最易消毒处理的外植体。
2)对于四种不同部位(叶片、顶芽、茎段、子叶)的外植体而言,诱导愈伤能力最强的是子叶,诱导率高达96.67%,愈伤组织碧绿、生长速度快,未出现褐化现象。其次为茎段,诱导率为83.33%,愈伤组织碧绿、生长速度较快,未出现褐化现象。再次为叶片,诱导率为56.67%,愈伤组织深绿,生长速度较慢,褐化程度严重。顶芽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46.67%,颜色浅绿,生长速度一般,但褐化程度轻。
3)从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IAA、IBA)不同浓度处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低可知,6-BA的最适浓度为1.0mg/L,最适浓度范围为0.5-2.0mg/L;NAA、IAA与IBA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1mg/L,0.5mg/L和0.5mg/L,最适浓度范围NAA为0.05-0.2mg/L, IAA和IBA分别为0.2-0.5mg/L。此外,6-BA/NAA浓度值大小,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当6-BA浓度为0.5mg/L、NAA浓度为0.1mg/L,即6-BA/NAA比值为5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93.33%。当6-BA浓度为1.0mg/L、NAA浓度为0.1mg/L,即6-BA/NAA比值为10时,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增殖最大,达10倍。
4)不同的6-BA、NAA浓度以及6-BA与NAA浓度比显著的影响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形成。当6-BA浓度为0.75mg/L、NAA浓度为0.25mg/L,即6-BA/NAA比值为3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96.6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合。
5)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倍数不仅受6-BA与NAA的浓度高低影响,同时也受到6-BA与NAA的浓度比值大小的影响。当6-BA浓度为0.75mg/L、NAA浓度为0.15mg/L,即6-BA/NAA比值为5时,不定芽增殖倍数为9.37,达到最大值。
|
|
|
|
1 |
朱红;;国外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竹子研究汇刊;1992年01期 |
2 |
客绍英;张胜珍;郭月霞;;菘蓝组培过程中细胞组织学观察[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3 |
张波;李军立;李玉锋;何洋;刘震东;谢紫莹;;暗紫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11年03期 |
4 |
白志良,王良群,郑丽萍,李爱军,王丰林;高粱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J];华北农学报;1995年01期 |
5 |
范双喜,解淑贞,谷建田;石刁柏离体培养快速繁育的研究──Ⅰ外植体基因型的差异[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6 |
邵志芳;罗焕亮;郭勇;;胡桐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初报[J];林业科技;2006年04期 |
7 |
潘立刚;玫瑰组织培养及胚状体诱导技术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8 |
秦正伟;周光来;陈琳;杨程;余展深;;珠芽魔芋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9 |
高慧卿;樊兰瑛;王秀红;高宏樟;;东方百合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
10 |
郭达初;林证明;;泡桐、红杉和巨杉的器官培养与发生的初步试验[J];林业科学;1981年04期 |
11 |
傅华英;;鱼腥草愈伤组织的诱导技术[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年04期 |
12 |
赵天红,李淘涛,张继仁;辣椒子叶、茎尖、上胚轴和根段外植体组织培养简报[J];湖南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
13 |
周丽艳,高书国,杨文利,王翠花;甘薯愈伤组织的诱导[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4 |
骞宇;;影响白菜型油菜下胚轴外植体芽高频率再生的因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5 |
胡国富;李凤兰;胡宝忠;;三角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J];北方园艺;2008年06期 |
16 |
范国强,翟晓巧,马新业,黎明;两种基因型泡桐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J];核农学报;2005年04期 |
17 |
刘鹏,刘金,赵艳红,刘庆秀,张卫国;菊花的组织培养、脱毒与快繁技术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8 |
王安亭;外植体和基因型对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J];河南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
19 |
郭旭欣;;宿根福禄考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北方园艺;2009年03期 |
20 |
康冰,张广军,吕月玲,李文华,张小红,张金学,曹建军;俄罗斯大果沙棘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