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人工林不同营林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摘要】:森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群落结构具有强烈交互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健康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敏感指标。而不科学的森林经营会导致森林生产力的降低、养分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本研究选取北亚热带典型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9月份于湖北省秭归县九岭头的典型马尾松人工林场进行典型采伐,设置3种营林措施和对照,每种营林方式设置6个10m×10m的固定样地,共24块固定样地,样地间距50-300 m。3种营林方式具体如下:除灌措施(SM)-对样地内灌丛地上部分全部清除;轻度采伐(LH)-对样地内胸径≥4 cm非马尾松(主要为光皮桦、漆树、杉木)和部分高大灌木(木姜子、火棘等)清除,按胸高断面积算强度为15%;重度采伐(HH)-对样地内胸径≥17.9cm马尾松清除,强度为70%。采伐树木移出样地,保留采伐的剩余物。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整体序列信息,通过数据库比对得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结合环境因子、功能家族特征、网络分子生态学模型和系统发育学特征,探究分析不同营林措施下土壤微生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营林干扰产生了显著响应,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营林干扰后显著降低;同时真菌较细菌具有较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说明真菌较细菌对营林干扰更加敏感。2)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特征表明:细菌和真菌的少数丰度较高的物种主导群落特征;在更细分类学水平上更能准确地反映微生物响应特征;营林措施导致了物种(OTU)总数降低,除灌和重度采伐的独有物种(OTU)百分比增高,而轻度采伐的独有物种(OTU)百分比降低;营林措施显著的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p0.05),同时轻度采伐的细菌真菌alpha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下降(p0.05)。3)通过PICRUSt预测细菌的功能家族特征,FUNGuild预测真菌营养功能特征,结果表明:营林干扰后细菌的功能家族呈现下降趋势,只有细胞通信和敏感系统显著下降(p0.05);真菌的功能团呈显著差异。结果同时说明细菌具有一定功能冗余,因此响应不显著,而真菌具有生长速率慢且宿主特异性,因此对营林干扰响应更灵敏。4)土壤微生物生物碳氮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因子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的异质性主控因子;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驱动微生物群落异质性,其中生物因子(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产量)和非生物因子(含水量、PH、稳定和铵态氮)与微生物量碳显著相关,微生物量氮只和可溶性碳显著相关。综上表明环境对微生物群落特征起着决定作用,即符合生态位理论。5)通过微生物弱相互作用构建的分子生态学网络模型表明:营林措施改变了微生物的网络结构特征,微生物类群通过协作应对营林干扰导致的环境变化;细菌模块内部的重要关键物种(模块枢纽)显著下降,细菌模块之间的关键物种(连接者)也下降;同时,真菌网络模型模块(生态位)数量下降,且模块内部物种增多。综上可知:营林干扰显著降低了生态位的数量,相同生态位物种丰度增加,微生物群落内部竞争加剧,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微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在微生物网络模型中环境因子起着关键作用,即符合生态位理论。6)通过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微生物系统发育学指数NRI、NTI0,生态位理论在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环境是限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控因子;轻度采伐的生态位数量显著降低,这归因于轻度采伐导致微生物生存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多样性降低;但是重度采伐的环境确定性作用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重度采伐为其它物种的更新提供了大量生态位,中性理论的随机分布、扩散加强。综合上面主要研究结论发现:土壤微生物是营林干扰的敏感响应因子;营林措施不同程度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同时,营林干扰通过改变环境因子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控因子;营林措施导致土壤微生物网络模型发生了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网络结构稳定性降低,微生物受到环境变化影响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就更加不稳定;营林措施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学特征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位发生显著变化。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群落的主控因子,即生态位理论;轻度采伐导致微生物的生态位降低,重度采伐为灌草更新提供生态位,即重度采伐有趋向于随机分布、扩散的中性理论趋势。
|
|
|
|
1 |
李娜;张利敏;张雪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
2 |
夏北成;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无竞争多样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
3 |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2004年05期 |
4 |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
5 |
姚晓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S1期 |
6 |
龚明;王进;;甲胺磷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7 |
王方艳;王秋霞;颜冬冬;毛连纲;郭美霞;燕平梅;曹坳程;;二甲基二硫熏蒸对保护地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
8 |
刘国华;叶正芳;吴为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
9 |
乌兰图雅;赵建宁;李刚;红梅;刘红梅;王慧;杨殿林;;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0期 |
10 |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陈茜;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
11 |
白清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化学估价方法[J];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06期 |
12 |
姚圣梅,杨晓红,郑雪虹,刘雄德;蔬菜大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J];中国蔬菜;1997年04期 |
13 |
李文华;邵学新;吴明;梁威;;杭州湾生长不同植物的潮滩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湿地科学;2013年04期 |
14 |
李晨华;张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战;贾仲君;李彦;;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微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
15 |
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方治国,赵同谦,苗鸿;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
16 |
于树;汪景宽;李双异;;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
17 |
王银山;张燕;谢辉;傅德平;高翔;吕光辉;;艾比湖湿地不同盐碱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
18 |
汪润池;宗良纲;邱晓蕾;袁润杰;罗敏;;有机与常规种植蔬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
19 |
黄元元;曲来叶;曲秀春;杜淑芹;;镜泊湖岩溶台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
20 |
张地;张育新;曲来叶;张霜;马克明;;海拔对辽东栎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