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
【摘要】:
紫胶是云南省的传统特色产品,我国紫胶生产主要集中于云南,云南既是我国紫胶的原产地,也是主产地。云南的紫胶产量六十年代以前占全国产量的9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紫胶生产虽已推广扩大到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一些省区,但云南的比重仍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紫胶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整体,紫胶的生产必须由紫胶虫、寄主植物及环境组成。紫胶主产于南亚热带和热带贫穷山区,因满足绿色、有机、天然等环保、健康要求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脱贫骨干项目。紫胶培育营建的大面积寄主植物在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保护天然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研究以整体论、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云南典型的紫胶产区—红河州和墨江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设置样地定点观测、计量经济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调查了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构建了紫胶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并据此评价了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紫胶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依据,提高我国的紫胶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促进紫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中国目前用于紫胶生产的紫胶虫种有6种,寄主植物300余种,优良寄主植物近20种,紫胶寄主植物资源8000余万株,紫胶生产面积近300万亩。构建了新的多虫种、不同质量紫胶生产并存,能生产满足各种需求紫胶的良好局面,新的紫胶地理格局横跨南亚热带、热带北缘和干热河谷区。
构建的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合理,在时间结构上,紫胶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较好的同步性。在适宜紫胶蚧、信德紫胶虫等紫胶虫发展的干热河谷区发展其夏代和冬代;在适宜云南紫胶虫、尼泊尔紫胶虫等紫胶虫发展的热带北缘发展其夏代和冬代。在南亚热带区,充分利用4-10月的较高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发展紫胶蚧、信德紫胶虫、中华紫胶虫和尼泊尔紫胶虫等紫胶虫种,生产优质紫胶。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功能。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经济价值高于单纯的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一般为单纯农业价值的1.5~1.8倍。紫胶林内土壤流失量仅是坡耕地的14%,采伐撂荒地的30~40%;有机质和N、P、K等元素流失量是坡耕地的10-12%,采伐撂荒地的20%;碳汇量大约540万吨;紫胶生产每年可收获薪材约20万吨,相当于增加13万吨标准煤能源,减少砍伐约18万M~3木材,相当于每年保护15-20年树龄的思茅松人工林1.2万亩。
构建了紫胶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及其量化方法。社会经济效益指标以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指数为主,生态效益指标以固碳释氧效益、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滞留与淤积、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等指标为主。分析了不同紫胶种植模式的种植成本、经济收益,核算各模式的利润。研究表明,乔木纯林模式的利润在814.14—1564.42元/亩之间;乔灌木纯林模式的利润在983.33—1145.20元/亩之间;林粮混作模式的利润在1008.98—1563.64元/亩之间。纯林模式的投资收益率在2.08%—3.57%间;乔灌混交模式的投资收益率在3.49%—4.08%;在林粮混种模式的投资收益率在1.18%—2.74%。纯林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在1.01—4.58年间;乔灌混交林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在1.01—4.62年间,林粮混种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在2.29—4.38年。
紫胶的加工方面,每生产1吨颗粒胶需要消耗23138.22元成本,年产100吨颗粒胶的加工企业,每年可收入240.00万元,其中利润8.62万元,投资回收期9.28年,收益率为10.78%。每吨虫胶片生产成本为31362.68元/吨,年产50吨虫胶片企业的年收入为170.00万元,利润为13.19万元,投资回收期8.34万元,收益率12.00%。每吨漂白胶的生产成本为48990.00元,年产销50吨漂白胶企业的收入为275.00万元,利润可达30.05万元,3.66年可回收投资,收益率高达27.32%。加工的过程中,随着加工深度的扩大,获得的收益不断上升的,紫胶产品收益的排序是:漂白胶>虫胶片>颗粒胶。
从生态效益看,乔木纯林总的生态效益达727.83元/亩,其中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的分别占0.0008%、0.0000%、0.6960%、0.0026%和99.3005%:灌木纯林总的生态效益达698.69元/亩,其中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的分别占0.0009%、0.0001%、0.5653%、0.0038%和99.4298%;林粮混作总的生态效益达1123.63元/亩,其中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的分别占-0.0006%、0.0000%、0.0325%、-0.0021%和99.9702%。不同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以固碳释氧为主,占了模式生态效益的99%以上。
生态和经济的综合评价来说,乔木纯林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为2010.11元/年·亩,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1282.28元/年·亩和727.83元/年·亩;灌木纯林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为1512.83元/年·亩,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814.14元/年·亩和698.69元/年·亩;林粮混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为2206.19元/年·亩,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1082.56/年·亩和1123.63元/年·亩。
研究表明,气候条件的变化、胶种单一、缺乏种胶培育基地、放养技术退化导致寄主树的老化和不当利用、其他经济作物挤占紫胶生产土地资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农户积极性降低是制约紫胶种植的限制因素。经营体制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供需缺口较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满足、产品附加值低,低水平竞争现象严重、企业竞争意识薄弱、年际产量大起大落,高低悬殊过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替代品的威胁、政府与商家重视程度不够是紫胶产品的加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应该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紫胶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种胶为先导,培养种胶基地,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多模式发展,综合利用紫胶寄主植物;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成立行业组织,稳定价格机制;加强技术革新,注重产品定位,开拓市场,以促进紫胶产业的壮大和发展。
|
|
|
|
1 |
杜世拔;消灭白虫保护小茧蜂的好方法——隔离室法[J];林业实用技术;1979年01期 |
2 |
;紫胶虫的人工养殖与加工(续)[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1年02期 |
3 |
张建国;森林生态经济学(二):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经济地位[J];生态学杂志;1983年02期 |
4 |
石秉聪,侯开卫,陈玉德,张诗财,阎克显,张福海;我国紫胶产区气候与紫胶虫引种驯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3年05期 |
5 |
;紫胶虫新法放养试验简报[J];广西林业科学;1976年03期 |
6 |
陈育汉;;关于紫胶虫雄虫比例偏高原因的初步看法[J];广东林业科技;1988年04期 |
7 |
汪本里;牛肋巴增多分枝的研究——Ⅰ.每穴增多株数的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1978年03期 |
8 |
;低温对紫胶虫及寄主树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1975年02期 |
9 |
李金昌;靖宇县的一个创举——高功能林参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J];绿色中国;1986年02期 |
10 |
王森;齐莲英;;现代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优化[J];生态经济;1993年01期 |
11 |
王淑芳;紫胶虫精子形成的研究[J];昆虫学报;1976年02期 |
12 |
高景顺,吴木德,张炳山,李景祥,曾凡英;冬代紫胶虫种胶收放比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J];经济林研究;1989年02期 |
13 |
陈香娇,曾惠民,游振城,方福地,张跃进;紫胶霉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87年06期 |
14 |
陈晓鸣,冯颖;紫胶虫种群密度变化与泌胶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3年04期 |
15 |
毛玉芬;紫胶虫雌成虫玻片标本制作方法改进[J];林业科学研究;1994年04期 |
16 |
汪本里;木豆施肥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1978年01期 |
17 |
侯开卫;陈玉德;侯锡康;;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对紫胶虫寄生过量问题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1年03期 |
18 |
张叶;;生态经济学中的系统思想[J];生态经济;1986年02期 |
19 |
欧炳荣,洪广基;紫胶虫外部形态扫描电镜观察[J];林业科学研究;1990年02期 |
20 |
顾绍基;紫胶虫及其寄主树病原种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