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对林火干扰的响应
【摘要】:
火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为林火干扰生态系统主要的驱动力。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是中国北方针叶林的建群树种,以耐寒、耐旱、耐贫瘠、防风固沙和速生丰产而著称,在中国“三北”地区防护林营造和荒漠化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林位于中国森林高火险发生区,因此林火也在天然樟子松林中频繁发生,并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樟子松引种繁育和人工林营造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天然樟子松林结构、功能和演替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也缺乏樟子松对林火干扰响应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从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最近的两次林火事件(1994年和2006年)入手,探讨樟子松林分结构、空间格局、林木竞争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对地表火干扰的响应。利用全林木定位方法,在1994年和2006年两次林火事件中地表火干扰及1970年以来无林火干扰记录的樟子松林中,共调查了6块边长100 m、面积1 hm2的正方形典型样地;按不同树木种类分别调查记录样地中残桩、倒木、枯立木和2年生以上(包括2年生)活立木的位置坐标、地径或胸径及林火干扰后树皮熏黑高度等因子。另外,利用改进的Whittaker样方在不同林分中共调查9个樟子松林下植物多样性样方。通过Kruskal-Wallis和Duncan法,进行林火强度、林分胸径、林木竞争和林下植物丰富度的非参数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研究樟子松林火和林分结构特征、林木竞争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利用Ripley’s K函数和成对相关函数g(r),通过单变量或双变量空间格局分析,揭示林火干扰前后、林分不同组分及其相互间的空间格局;Ripley’s K的线性化函数L(r)有时也用于单变量分析中,并与成对相关函数g(r)相互比较以揭示格局的变化;另外,利用物种-面积曲线和间接梯度分析(DCA)探讨不同时期地表火干扰下林下植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变化。
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林火干扰林分的地表火强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地表火强度与林木胸径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且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2)地表火烧死了大多数下层林木、小径阶林木和更新幼树,减少了树木种类,使林分密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随着林火干扰后时间的推移,由于大量更新苗的出现,林分密度又明显增大;而无林火干扰林分密度的变化较小;(3)地表火干扰后,林分平均胸径成倍地增加,胸高断面积仅略微降低,樟子松胸高断面积在林分中仍占绝对优势且其比重略有上升;(4)地表火干扰下,樟子松林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从显著性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的趋势,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尤为明显;无林火干扰下,林分稀疏主导下的空间格局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状态;(5)火后存活的幼树和更新幼苗均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显著的聚集分布,而无林火干扰下幼树在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或为双尺度聚集分布;火后存活大树则趋于随机分布,无林火干扰林分的大树则为小尺度上聚集分布或双尺度聚集分布;从全部径阶到较大径阶上,林木空间格局呈现出聚集—随机—均匀的变化趋势;(6)地表火干扰下,大树和幼树在小尺度上相互排斥,随着大量更新幼苗的出现,二者又相互吸引;无林火干扰林分,大树和小树间既有相互排斥也有相互吸引;地表火干扰下,大树和死树、幼树和死树分别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又呈现相互独立状态;无林火干扰下,大树和死树、幼树和死树分别表现出不同尺度上的正相关;(7)樟子松林的种内竞争较种间竞争更为激烈;地表火干扰显著的降低了樟子松林的竞争强度,火干扰后持续的时间序列上,樟子松林竞争强度持续地降低;对象木竞争强度随其胸径的增加而减小,且二者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8)林火干扰后,短期内、小尺度上显著的增加了林下植物的α多样性而降低了植被盖度,较大尺度上林下植物的α多样性又趋于一致;林下植物的β多样性沿着火后1年—火后12年—无火林分的方向不断增大;间接梯度分析也表明,有更多的植物种趋于出现在火后1年的林分中;火后1年林分更趋向于湿生生境,有较多的偏湿生种。
总之,地表火干扰显著地降低了樟子松林的密度,减小了林木个体间的竞争强度,促进了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推动了林分空间格局向着成熟林方向发展,表现出了地表火所具有的强烈的林分稀疏作用。所以,在樟子松天然林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林火特别是地表火干扰对樟子松生长发育及林分演替的作用,在林火生态学的指导下,趋利避害,以实现天然樟子松林的可持续发展。
|
|
|
|
1 |
马凤林,胡丽娟,田兴君;樟子松林冠郁闭预测——理想独立木冠幅与胸径的关系[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0年01期 |
2 |
;樟子松种源选择研究报告[J];吉林林业科技;1990年02期 |
3 |
高扬;王义田;秦桂芳;;试论彰武县樟子松采种基地的建设[J];辽宁林业科技;1992年05期 |
4 |
徐学恩;;前进中的红花尔基防治站[J];内蒙古林业;1986年10期 |
5 |
伍学民,衣俊鹏;樟子松花粉传播规律的初步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1987年01期 |
6 |
孙海鹏;;樟子松安家记[J];内蒙古林业;1992年11期 |
7 |
刘国昌;王振军;;松毛虫为害对樟子松年生长量影响的调查初报[J];辽宁林业科技;1987年05期 |
8 |
吴宝兰;海拉尔市国家森林公园的现在和未来[J];中国园林;1997年06期 |
9 |
赵惠勋,李茹秀,王义弘,柴一新,陈涛,洪清林;塔河林业局樟子松林的调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S4期 |
10 |
李胜功;;对建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几个问题的讨论——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1991年01期 |
11 |
金连成;樟子松林衰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
12 |
包秀春
,哈振元
,王德华
,周福海;关于樟子松天然更新情况调查[J];林业实用技术;1979年09期 |
13 |
徐海涛;;章古台沙地影响樟子松生长主要生态因子的初探[J];辽宁林业科技;1989年02期 |
14 |
赵玉章;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考察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1990年02期 |
15 |
杨广成;张家利;李丽云;周全恩;;樟子松人工幼林鼠害发生及危害的调查[J];吉林林业科技;1984年01期 |
16 |
吕荣芝;;樟子松的整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7 |
韩辉;王国晨;袁春良;吴德东;白雪峰;杨树军;顾延雄;商胜才;张才厚;任凤伟;;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林业现状及问题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7年02期 |
18 |
徐娜;王艳;;试述樟子松林的营造技术[J];民营科技;2008年04期 |
19 |
柳光;;樟子松林种植技术的若干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9期 |
20 |
苏立军;景向欣;;樟子松针叶叶量规律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