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
【摘要】:
本文在广西地区选择不同营造林措施的马尾松、杉木、桉树,研究其林分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年际变化规律,并运用经济学原理,比较各林分固碳成本现值、效益净现值的大小;同时结合我国西南地区四个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缩写为CDM)碳汇造林项目分析整个项目及其不同造林模式人工林临时核证减排量(temporary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缩写为tCER)和长期核证减排量(long-term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缩写为lCER)成本的动态变化。以期为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选择更为合理的营造林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降低固碳成本-效益的不确定性及构建合理的人工林营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实施CDM碳汇造林项目的可行性方面以及项目的定期监测、核查和核证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杉木人工林不同营造林措施下碳空间格局及成本-效益变化
不同营造林措施杉木乔木层碳贮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固碳成本现值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效益净现值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固碳成本现值以不施肥低于施肥,间伐低于未间伐,全垦低于穴垦;效益净现值与之相反。
15年生杉木林施肥与不施肥条件下总碳贮量分别为157.86 tC·hm~(-2)、143.74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41.26%、36.67%,林下植被层占3.50%、2.43%,凋落物层占1.67%、1.16%,土壤层占56.14%、59.73%。年净固碳量分别为4.62 tC·hm~(-2)·a~(-1)、3.86 tC·hm~(-2)·a~(-1)。15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220.1$·(t C)~(-1)、210.0$·(t C)~(-1),效益净现值为370.9$·(t C)~(-1)、371.9$·(t C)~(-1)。
间伐(16年生)与未间伐(15年生)条件下杉木人工林总碳贮量分别为150.41 tC·hm~(-2)、146.92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44.44%、27.31%,林下植被层占2.77%、0.42%,凋落物层占3.08%、5.99%,土壤层占49.71%、66.28%。年净固碳量分别为4.73 tC·hm~(-2)·a~(-1)、3.30 tC·hm~(-2)·a~(-1)。15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236.9$·(t C)~(-1)、319.0$·(t C)~(-1),效益净现值为302.7$·(t C)~(-1)、266.8$·(t C)~(-1)。
6年生杉木林全垦与穴垦条件下总碳贮量分别为135.78 tC·hm~(-2)和129.49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15.02%、12.67%,林下植被层占10.80%、8.65%,土壤层占74.19%、78.69%。6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403.9$·(t C)~(-1)、474.7$·(t C)~(-1),效益净现值为223.6$·(t C)~(-1)、152.8$·(t C)~(-1)。
2.马尾松人工林不同营造林措施下碳空间格局及成本-效益变化
不同营造林措施马尾松乔木层碳贮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固碳成本现值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效益净现值总体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不同间伐强度下马尾松固碳效益净现值随林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固碳成本现值以不施肥低于施肥,炼山低于未炼山,对照相对低于其他间伐强度;效益净现值与之相反。
9年生马尾松林施肥与不施肥条件下总碳贮量分别为141.31 tC·hm~(-2)、121.39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45.71%、40.15%,林下植被层占1.27%、0.75%,凋落物层占1.73%、2.74%,土壤层占51.30%、56.36%。年净固碳量分别为7.65 tC·hm~(-2)·a~(-1)、5.89 tC·hm~(-2)·a~(-1)。9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188.3$·(t C)~(-1)、177.8$·(t C)~(-1),效益净现值为139.9$·(t C)~(-1)、170.6$·(t C)~(-1)。
炼山(13年生)与未炼山(8年生)条件下马尾松总碳贮量分别为116.19 tC·hm~(-2)、149.43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41.78%、9.76%,林下植被层占2.96%、5.72%,凋落物层占2.51%、0.60%,土壤层占52.75%、83.92%。8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393.4$·(t C)~(-1)、511.6$·(t C)~(-1),效益净现值为-52.7$·(t C)~(-1)、~(-1)65.0$·(t C)~(-1)。25年生马尾松重度、中度、轻度间伐及对照条件下总碳贮量依次为235.76 tC·hm~(-2)、239.37 tC·hm~(-2)、237.97 tC·hm~(-2)、229.74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51.29%、50.66%、52.20%、47.22%,林下植被层占1.65%、1.64%、2.05%、2.13%,凋落物层占1.74%、1.98%、1.49%、2.12%,土壤层占45.33%、45.72%、44.26%、48.53%。年净固碳量依次为5.16 tC·hm~(-2)·a~(-1)、5.20 tC·hm~(-2)·a~(-1)、5.31 tC·hm~(-2)·a~(-1)、4.73 tC·hm~(-2)·a~(-1)。25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依次为111.0$·(t C)~(-1)、103.4$·(t C)~(-1)、96.2$·(t C)~(-1)、106.1$·(t C)~(-1),效益净现值分别为195.8$·(t C)~(-1)、211.1$·(t C)~(-1)、213.5$·(t C)~(-1)、244.4$·(t C)~(-1)。
3.桉树人工林不同营造林措施下碳空间格局及成本-效益变化
施肥与不施肥及不同施肥水平桉树乔木层碳贮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固碳成本现值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效益净现值总体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不同施肥水平桉树固碳效益净现值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固碳成本现值以施肥低于不施肥,施肥水平III低于其他施肥水平;效益净现值与之相反。
施肥(3年生)与不施肥(6年生)条件下桉树总碳贮量分别为83.44 tC·hm~(-2)、74.53 tC·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35.58%、15.82%,林下植被层占0%、9.12%,凋落物层占2.03%、0%,土壤层占62.39%和75.06%。3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361.9$·(t C)~(-1)、2549.3$·(t C)~(-1),效益净现值为515.5$·(t C)~(-1)、~(-1)676.3$·(t C)~(-1)。
16年生桉树不同施肥水平总碳贮量依次为(I、II、III):227.84 tC·hm~(-2)、232.19 tC·hm~(-2)、216.56 tC·hm~(-2),其中乔木层依次占72.32%、65.75%、68.25%,林下植被层占0.17%、0.95%、0.79%,凋落物层占1.09%、1.32%、1.79%,土壤层占26.42%、31.97%、29.17%。年净固碳量依次为10.48 tC·hm~(-2)·a~(-1)、9.87 tC·hm~(-2)·a~(-1)、9.59 tC·hm~(-2)·a~(-1)。16年生时固碳成本现值依次为183.2$·(t C)~(-1)、181.5$·(t C)~(-1)、164.3$·(t C)~(-1),效益净现值分别为416.7$·(t C)~(-1)、426.0$·(t C)~(-1)、429.8$·(t C)~(-1)。
4.皆伐、炼山对杉木和马尾松两种林分碳贮量的影响
皆伐对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较大,使其损失了63.97%的植被碳贮量,使马尾松林损失了46.45%的植被碳贮量。炼山对马尾松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较大,使其林地上采伐剩余物全部烧毁,占植被总碳贮量的27.42%;使杉木林地上部分损失了植被碳贮量的9.49%。同时,炼山使两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腐殖质层碳贮量减少,而对腐殖质层以下的土壤部分影响不明显。
5.四个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固碳成本变化特征
各项目tCER成本从造林初期到末期逐渐降低,lCER成本先降低后升高。tCER成本:云南隆阳退化土地多重效益再造林四川西北地区退化土地造林再造林广西西北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lCER成本以云南隆阳退化土地多重效益再造林和广西西北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较高,另外两个CDM项目较低;各项目第一承诺期末tCER和lCER成本相同,其他承诺期末均为lCER成本高于tCER成本。
四个CDM碳汇造林项目不同造林模式各承诺期末tCER和lCER成本大小情况如下: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均以枫香与杉木、枫香与马尾松较高,马尾松与荷木、马尾松与栎类较低,桉树最低。广西西北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以杉木最高,桉树最低,其他各树种居中。四川西北地区退化土地造林再造林项目以云杉较高,川杨较低,其他各树种大小各异。云南隆阳退化土地多重效益再造林项目均以华山松较高,思茅松纯林、华山松与云南松混交林次之,云南松与思茅松混交林较低。
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对人工林固碳成本-效益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单位面积碳贮量、营造林费用、土地租金及木材销售价格各波动±30%时,单位面积碳贮量对成本现值影响较大,木材销售价格对效益净现值影响较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718.56
|
|
|
|
1 |
满明俊;罗剑朝;;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
2 |
梁敏国;鲁朝辉;张少艾;;深圳市民广场园林土壤理化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
3 |
卢爱英;;晋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社会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6期 |
4 |
李忠伟;陈少雄;吴志华;黄树才;;桉树人工林的固碳放氧功能和价值分析——以樟木头林场为例[J];桉树科技;2008年01期 |
5 |
王晶,刘翔;边际机会成本与自然资源定价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
6 |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7 |
林德荣;支玲;;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问题研究——基于退耕农户机会成本视角的动态博弈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
8 |
陈太山
,任恒祺
,张同荣;防护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9 |
李周
,徐智;森林社会效益计量研究综述[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
10 |
陈太山,任恒祺,张同荣,刘俊昌,田治威,徐巧生,崔宏善,夏自谦,苟学英;三北防护林经济效果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
|
|
|
|
1 |
林平;;永安桉树造林及其冻害情况调查[J];桉树科技;2001年01期 |
2 |
罗建中;;我国耐寒桉树的种质资源及其遗传改良[J];桉树科技;2006年01期 |
3 |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程国栋;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
4 |
徐化成;美国新林业学说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5 |
成克武,崔国发,王建中,李俊清;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6 |
宗跃光,徐宏彦,汤艳冰,陈红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4期 |
7 |
吴玲玲,陆健健,童春富,刘存岐;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
8 |
赵海珍,王德艺,张景兰,冯学全;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9 |
冯宗炜,张家武,陈楚莹,王开平,赵吉录,曾士余,马家禧;火力楠人工林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的分布[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10 |
陈育峰;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
|
|
|
|
|
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 徐建民;[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
|
|
|
|
|
1 |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
2 |
耿相国;吴斌;张宇清;李春平;李志沛;郑慧;;农田防护林树种中林46杨不同器官碳含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
3 |
彭焕华;姜红梅;赵传燕;;甘肃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
4 |
王金叶,车克钧,张学龙,闫文德,傅辉恩;祁连山森林土壤碳的初步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5 |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6 |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方晰;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4期 |
7 |
陈小凤;李杨瑞;叶燕萍;;3种禾本科牧草饲用品质的季节动态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
8 |
张武贵;谢伟东;蒋桂雄;赖家业;石海明;胡瀚文;;石漠化地区核桃幼林年龄序列上碳储量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
9 |
胡觉;张无敌;尹芳;李建昌;徐锐;;紫茎泽兰生长对CO_2的固定能力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0 |
方运霆,莫江明;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