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主要树种抗旱生理特性及荧光动力机制
【摘要】: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而水分是制约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干旱缺水的主要特征,在山西省中阳县的车鸣峪林场,以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ila Hance.)、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火炬树(Rhus typhina L.)、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蒙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家桑(Morus alba Linn.)、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及五角枫(Acer mono Maxim.)8个树种为试验试料,进行盆栽试验设计,运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监测技术与分析理论,阐明不同树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在土壤饱和湿度至凋萎湿度内的连续变化过程;揭示不同树种光合特征参数发生显著变化的土壤水分临界点及其变化机制;确定维持不同树种较高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土壤水分范围。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树木光合生理与水分生理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对科学指导黄土丘陵区合理树种选择及适地适树具有实践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8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和光强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
①白蜡、刺梨、火炬树、三角枫、蒙桑、家桑、文冠果和五角枫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范围分别为:39.5%~71.1%、43.6%~73.3%、37.9%~72.4%、37.3%~71.5%、41.6%~79.3%、42.7%~70.3%、42.7%~70.3%、44.2%~73.2%、49%~74.1%。土壤水分最大亏缺分别为:31.7%、36.5%、28.8%、29.8%、34.6%、34.7%、37.6%、33.1%。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分别为:500~1100、300~1100、300~1300、300~900、500~900、500~1100、500~1100、500~1300μmol·m~(-2)·s~(-1)。土壤水分最大亏缺越低,表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忍耐干旱的能力也就越强,从土壤水分最大亏缺可以看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火炬树、三角枫、白蜡、五角枫、蒙桑、家桑、刺梨、文冠果。
②8个树种的Φ、R_d和LCP受土壤水分的影响显著,对RWC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植物对弱光的利用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火炬树、蒙桑、白蜡、家桑、三角枫、五角枫、刺梨、文冠果;不同树种对光合产物的消耗由多到少的顺序为:蒙桑、火炬树、白蜡、家桑、文冠果、三角枫、刺梨、五角枫。耐荫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刺梨、五角枫、文冠果、家桑、三角枫、火炬树、白蜡、蒙桑。
(2)土壤水分影响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CO_2浓度的响应过程
①研究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CO_2浓度水平的响应,有助于阐明植物对CO_2浓度和水分条件的响应特性。当RWC75%时,P_n没有下降,T_r和G_s呈现下降的趋势。RWC为60%~75%时,P_n在达到CO_2饱和点以后缓慢下降,而Tr和G_s急速下降,此时WUE维持在较高值。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P_n、T_r和G_s的CO_2饱和点明显降低,植物的抗旱性增强。在重度水分胁迫下,P_n、Tr和Gs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②8个树种的CE、Γ和R_p对土壤水分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CE和R_p随着RWC的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均在RWC为70%左右达到最大值。Г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在RWC为60.1%~70.3%左右达到最小值。刺梨的CE值最大,其次为白蜡;8个树种为典型的C3植物;白蜡和刺梨的R_p值较大,约2.1μmol·m~(-2)·s~(-1)左右,其它树种的R_p值在1.4~1.8μmol·m~(-2)·s~(-1)之间。
(3)光合特征参数日动态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
①土壤水分显著影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动态过程
在RWC75%时,P_n、T_r、G_s均为单峰曲线,WUE差异不显著。当RWC为60%~75%时,白蜡、三角枫、家桑及五角枫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T_r、G_s和WUE为双峰曲线。当RWC达到45%~60%时,P_n、T_r及G_s为双峰曲线,刺梨、三角枫和文冠果的WUE为单峰曲线,其它树种为双峰曲线。在RWC40%时,P_n和T_r严重午休,表现出典型的“凹”型曲线。除家桑外,其它树种WUE都维持在较高值。
②土壤水分显著影响植物光合效率水平
在RWC75%,8个树种之间P_n日均值变动幅度不大。RWC为60%~75%时,除五角枫外,其它树种的P_n维持在最高值,白蜡的P_n最高且与家桑种间差异不明显,文冠果次之。RWC为45%~60%时,五角枫具有最大的P_n,家桑次之,三角枫P_n最低。在RWC75%,8个树种的T_r有较为明显变化,火炬树最大,三角枫次之,五角枫最低。RWC为60%~75%时,T_r水平维持在最高值,火炬树、家桑和文冠果的T_r较高,依次为刺梨、五角枫、白蜡、三角枫、蒙桑。RWC为45%~60%时,家桑具有最高的T_r。
从WUE来看,RWC75%,五角枫具有最高的WUE,其次为白蜡,三角枫的WUE最低。RWC为60%~75%时,白蜡的WUE最高,其次为蒙桑,火炬树最低。RWC为45%~60%时,树种的WUE维持在最高,白蜡最高,依次为蒙桑、文冠果、五角枫、家桑,刺梨、火炬树和三角枫三者差异不明显。
③土壤水分影响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热耗散增加是植物抵御光抑制的主要机制
在RWC75%,树种没有发生光抑制,下午P_n的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RWC为45%~75%时,树种发生了明显的光抑制,随着水分胁迫的缓解,受光抑制的程度降低。超过13:00以后,P_n从气孔限制转向非气孔限制。RWC40%,植物叶片已发生光氧化破坏。不同水分条件下,林木的NPQ都有午间升高趋势,表明热耗散增加是林木抵御光抑制和缓解光合作用“午休”的主要机制之一。
(4)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动态
在CK下,家桑和三角枫P_n呈单峰曲线;在T_1处理下,家桑和三角枫P_n最大值和日均值均在7月最高,在9月较低。在5月和9月为双峰曲线,7月为单峰曲线。在T_2处理下,家桑呈单峰曲线,三角枫在5月为双峰曲线,在7月和9月为单峰曲线。家桑的P_n最大值和日均值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
在CK下,家桑在7月的T_r最大,与5、9月差异显著,而三角枫在5月和7月没有明显的差异。两个树种日均值差异显著;在T_1处理下,两树种在5月和7月为双峰曲线;在T_2处理下,两树种在5月出现了蒸腾午休现象,在7月和9月为单峰曲线。家桑T_r要明显高于三角枫;在T_3处理下,T_r一直维持在较低值。
两个树种的WUE变化曲线比较平缓,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总体来说,上午的WUE要高于下午。三角枫在不同时期的WUE要高于家桑,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家桑和三角枫均在T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T_1次之,5月份的WUE较高。
(5)不同生长期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光化学效率及热耗散
在CK处理下,家桑和三角枫没有出现明显的光抑制和电子传递效率降低的情况,F_v/F_m、Φ_(PSⅡ)、NPQ在7月份具有较大值,其次为5月。在T_1和T_2处理下,两个树种都发生了明显的光抑制和电子传递效率降低的情况,7月份光抑制发生的时间提前。家桑在抵抗光抑制,电子传递效率方面要高于三角枫,两个树种都具有较高的耗散过剩光能的能力。
在CK处理下,P_n的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在T_1处理下,上午阶段主要是气孔限制,而在下午转化为非气孔限制,在5月和9月,非气孔限制发生的转折点在13:00,7月份提前到11:00。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植物发生非气孔限制的时间提前。在T_3处理下,P_n的下降主要受到非气孔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