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摘要】:
森林采伐和木质林产品使用改变了森林和大气之间的自然碳平衡,木质林产品碳核算包含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议题中,且LULUCF碳流动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质量并认识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规律,通过查阅公开发表的文献和外业调查的方法以及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木质林产品碳储量估算需要的诸如基本密度、含碳率和使用寿命以及不同行业的木材消耗强度等基本计量参数。论文对谈判中木质林产品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突出了公平性原则;首次提出碳质量概念并用其评价产品储碳效果。
碳储量基于不同分类途径进行估算。论文首先基于FAO定义分类途径,以IPCC方法学框架为指导,应用储量数据法和逐步递归方程估算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以及进出口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碳储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然后在产品用途分类途径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我国建筑业和煤炭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木材消耗强度法推算我国不同行业木材消耗情况,采用国家专门方法来分析我国不同部门消耗木材的碳储量变化规律。从数据获取难易的角度,按产品用途分类途径要优于FAO定义分类途径。从目前碳储量估算结果来看,我国木质林产品是一个增长的碳库;也是木质林产品净进口国,因此应用储量变化法对我国较为有利。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木质林产品是一个碳库,并且这个碳库碳储量增长越来越快。工业和建筑行业年消耗木材的碳储量不断增长。我国是木质林产品净进口国;从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和年平均碳储量变化结果来看,储量变化法估算的碳储量高于另外两种方法估算的碳储量结果,其次是大气流动法估算结果,生产法估算的碳储量结果最小。木质林产品在替代建筑材料产品方面减排潜力巨大。
(2)我国树种含碳率和基本密度随树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测定的人造板产品含碳率平均值为0.466,基本密度的平均值是0.670t·m-3;含水率平均值5%;纸张含碳率是0.34,明显低于0.5。
(3)以产品使用寿命小于20年为限,对比木质产品的碳质量,结果依次是建筑模板纸和纸板坑木和支柱装修用材木桌椅木门窗木橱柜木床木结构房屋。
(4)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估算我国所有木质林产品(含薪材转化部分)碳储量到2020年将达1436.18MtC、1057.48MtC和1347.80MtC,其中在用产品的碳储量是1199.65MtC、869.20MtC和1095.07MtC。推算到2020年工业和建筑部门消耗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分别为2373.57MtC,1279.22MtC和1437.33MtC。
(5)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估算各类在用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纸和纸板以及人造板碳储量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锯材和其他工业原木产品的碳储量增长趋势类似。锯材、人造板、纸和纸板以及其他工业原木碳储量对在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贡献在核算方法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并且1990-2008年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也一致。
(6)我国进出口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整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是木质林产品净进口国。原木是净进口国,1900-2008年间工业原木净进口碳储量累计为141.09MtC。锯材、人造板、纸和纸板以及其他工业原木产品的总体表现为净进口,1900-2008年净进口产品碳储量合计为57.43MtC。
(7)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结果表明生产法估算的碳储量结果不确定性最高;碳储量结果对木材基本密度和产品使用寿命比较敏感。
(8)建筑用材碳储量在灰色系统模型和建筑房屋木材消耗强度的基础上预测到2020年建筑竣工面积达38亿m2,消耗木材将为1.56亿m3,则建筑业消耗木材碳储量累积为674.62MtC。
(9)预测到2020年家具业消耗木材约为35412万m3,则家具业消耗木材的碳储量将达363.96MtC。其中2008年国内消费家具碳储量为50.52MtC,预测到2020年是国内消费家具碳储量是354.38MtC。
(10)根据生产弹性系数和木材消耗强度预测到2020年我国造纸业用材约为440.90×106m3,相应的纸和纸板消耗木材的碳储量是442.26MtC。预测2020年国内纸和纸板所消耗木材的碳储量变化是57.08MtC·a-1。
(11)根据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业产量将达45.7亿吨,届时木材消耗量将达到1600万m3,煤炭业消耗木材的碳储量不断增长,到2020年碳储量将达39.51MtC。
|
|
|
|
1 |
王兵;魏文俊;邢兆凯;李少宁;白秀兰;;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
2 |
刘婷婷;陈军;庄建磊;关文彬;;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的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8期 |
3 |
靳爱仙;周国英;史大林;阎瑾;;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编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4 |
王佳丽;黄贤金;陆汝成;肖思思;郑泽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4期 |
5 |
张洪武;罗令;牛辉陵;邓宏兼;边禄森;侯琳;;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方法综述[J];陕西林业科技;2010年06期 |
6 |
刘正刚;洪祖荣;;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
7 |
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
8 |
闫平;冯晓川;;原始阔叶红松林碳素储量及空间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9 |
周国逸;;广州市林业碳汇措施——从近10年森林碳汇动态谈起[J];中国城市林业;2007年06期 |
10 |
应天玉;李明泽;范文义;;哈尔滨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
11 |
李跃林,彭少麟,赵平,任海,李志安;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
12 |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
13 |
丁圣彦,梁国付;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J];资源科学;2004年03期 |
14 |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5 |
刘广文;;森林与碳循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9期 |
16 |
刘其霞,常杰,江波,袁位高,戚连忠,朱锦茹,葛滢,沈琪;浙江省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
17 |
闫平;王景升;;森林火灾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布及储量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8 |
王涌翔;魏晶;吴钢;姜萍;王宏昌;;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动态研究(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7年02期 |
19 |
熊咏梅;;城市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J];广东园林;2008年02期 |
20 |
吴鹏飞;朱波;刘世荣;王小国;;不同林龄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