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学生“住一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中小学周边交通环境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城市“住—学”空间的研究目的,深入研究了小学生“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的内容,旨在提出教育设施相关技术标准的改进方法以及教育政策的改善建议。本文在社会空间、空间社会学和结构学派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城乡规划学视角下城市“住—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框架,以北京市海淀区的四所小学为例,重点研究了小学生的“住—学”社会、空间的特征以及其“住—学”的社会空间结构,并构建了城市“住—学”空间结构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学校的服务半径具有区域差异性,服务边界具有变动性,学生行时间及出行方式变化大,以及家庭条件对空间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服务半径”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空间距离数值。鉴于“住—学”空间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等时空服务区”的概念以及“有选择性的、可变动性的等时空间”的原则来调整“服务半径”的规划标准,在此原则下,本文提出了“等时空服务区的空间划定”和“可调整的弹性边界”两项小学空间布局规划方法,与此同时还从详细规划层面进行了设计以改善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如划定“导流区”、设置“安全区”、改善步行环境、设计公共交通站点、整理周边商业设施等。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大小划片”、均衡整体教育质量等教育政策的改善建议。本文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规划方法和教育政策的共同调整与改进来更好地实现“住—学”空间的改善以及学生、家长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