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断陷湖盆勘探早期沉积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
【摘要】:
本文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区块为例,针对断陷盆地勘探早期资料不足、认识局限、手段单一等特征,提出了以地震相-沉积相演化为主体,以油气成藏组合为重点,围绕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和油气有机成藏的动力学过程,依托盆地模拟手段,开展重点构造的综合评价。
在三级层序识别与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波阻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特征+界面接触关系+地球物理属性,在工区内确定出5大类13种地震相类型。地震相与沉积相并非一一对应,但各类前积相多表现为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水下扇的快速堆积;平行相、充填相与滨浅湖、半深湖的水动力条件相关性较好;杂乱相则多为断层改造作用下连续沉积体扭曲、张断的反映。
就沉积演化而言,古新世时整个北部湾盆地处于初始断陷期,以杂乱反射为代表的近源冲积扇与红层泛滥平原大量发育。始新世是盆地断陷扩张的时期,在湖相背景下广泛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进入渐新世,整个北部湾盆地处于断陷期的尾声,盆地性质逐渐向坳陷转换,海中凹陷部分构造到渐新世末甚至发生强烈反转。结合各种沉积参数(砂岩厚度、泥岩厚度、含砂率等)建立了古近系流沙港组的沉积模式。最后探讨了盆地中沉积体系形成和发育的动力学机制,认为主要是构造动力、充填动力和气候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油气成藏组合五大要素(源岩、储层、盖层、运移、圈闭),考虑剩余地层压力分布特征与流体势梯度趋势,在研究区内可识别出三大类成藏组合类型:完整成藏组合、运移成藏组合和不完整成藏组合。
充分运用盆地模拟手段和道积分反演技术,针对六个重点构造进行地质风险评价。这些构造形成时期较为集中,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渐新世的喜山二幕构造运动,到渐新世末基本定型。其中,海2构造成藏条件相对较好,为Ⅰ类圈闭构造;但此构造高点偏移较大,具有一定的勘探风险;其次是海1、涠9南和涠10-10构造,多为Ⅱ类圈闭构造;封盖能力和油源问题是其制约因素;涠10-5和涠10-4构造成藏组合条件较差,较多III类圈闭构造;部分构造破碎,勘探和开发的地质经济风险很大。
|
|
|
|
1 |
林自强;;中美南海北部湾盆地太阳物探协议区技术交流会在湛江召开[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年01期 |
2 |
康西栋,赵文翠,潘治贵,张启明,陈志勇;北部湾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构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3 |
胡兰;盐下成藏组合——油气勘查新概念[J];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02期 |
4 |
邵磊,朱伟林,吴国瑄,赵泉鸿;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泥岩地球化学特点[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5 |
刘明全;北部湾盆地天然气成藏系统构想[J];中国海上油气;2004年02期 |
6 |
温孝胜,赵焕庭,张乔民,宋朝景;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2期 |
7 |
彭善环;南海北部湾盆地自营勘探新突破[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3期 |
8 |
康西栋,李思田,李雨梁,胡忠良;北部湾盆地地温异常影响因素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93年04期 |
9 |
谢泰俊,张通彩;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年05期 |
10 |
薛良清,杨福忠,马海珍,王平在;南苏门达腊盆地中国石油合同区块成藏组合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