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八章 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的分界位置及国内外边界层位对比[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0)[C];1984年 |
2 |
李扬;;中国对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研究的重大贡献[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3 |
殷继成;丁莲芳;何廷贵;林昌宝;;四川峨眉高桥震旦系—寒武系界线[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C];1980年 |
4 |
李善姬;;西南地区的寒武系[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
5 |
;前言[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0)[C];1984年 |
6 |
倪世钊;汪啸风;徐光洪;周天梅;曾庆銮;李志宏;项礼文;赖才根;;湖北宜昌黄花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
7 |
雒昆利;;我国华北东部寒武系球接子类的演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8 |
彭善池;;寒武系的首个“金钉子”的建立和全球寒武系的划分新框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
9 |
陈叶;;《中国的寒武系》简介[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3)[C];1982年 |
10 |
黄迟强;陈世悦;马帅;;华北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以杨庄剖面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
11 |
赵元龙;彭善池;尹磊明;郭庆军;Jorge Esteve;杨兴莲;伍孟银;陈争鹏;;寒武系第4阶国际层型剖面及点位研究进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
12 |
项礼文;;中国的寒武系(中国地层—Ⅳ)[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
13 |
史江龙;李剑;李志生;郝爱胜;;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寒武系深层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A];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
14 |
朱茂炎;;寒武系底界问题[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
15 |
;第七届国际寒武系再划分野外现场会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16 |
李梅;王招明;徐志明;李秀明;张秋茶;汪海;卢玉红;;确定塔里木台盆区主力烃源岩是寒武系的依据[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
17 |
秦胜飞;刘伟;陶士振;李永新;黄士鹏;李振生;;华北寒武系烃源岩分布模式及有利勘探区[A];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
18 |
王珊;曹颖辉;张君龙;;古城地区寒武系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
19 |
廖泽文;刘虎;程斌;田彦宽;;塔里木盆地部分来自寒武系烃源岩贡献的原油富集~(13)C同位素的成因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C];2015年 |
20 |
张成忠;张新;;黔北中上寒武系—下奥陶系地层中某铀矿成矿特征及意义[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