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地区构造演化与锡多金属区域成矿作用
【摘要】:
闽西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大陆濒临太平洋的构造-岩浆-成矿带上,是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与中国东部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多金属成矿带的复合部位。该区地质历史以来经历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作用域的相互转换。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作用,使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而成为环太平洋多金属成矿带中的一个特色的成矿单元。由于该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地壳块体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结构存在不均一性,锡多金属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该区的地壳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因此在不同部位形成的锡矿床的产出位置、成因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及热液来源、成矿时代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以闽西南地区构造系统演化和锡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为主线,以构造系统论的思想及控矿构造的理论为指导,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辅以大量的分析和测试及模拟手段和方法,其中包括透射电镜法、磁组构测量、X光岩组、构造数值模拟、Re-Os(铼-锇)同位素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及测温、岩石化学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其中Re-Os同位素测年法在该区属首次使用,对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及锡成矿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以上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实用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用来揭示该区不同阶段构造单元的划分及成因演化、构造变形特征及古构造系统演化、构造体系复合特征、构造岩浆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该区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模式,分析了该区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模式;探讨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在该区的复合及转换特征;研究闽西南拗陷的形成和演化史;弄清政和—大埔及上杭-云霄断裂的演化特征;指出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裂陷构造、拗陷构造、块断构造作用及深部地壳结构环境是该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揭示出该区地壳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型式到多种样式、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化趋势。
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厘定了该区的锡成矿的地质条件;通过对环太平洋几个主要锡矿带进行对比得出闽西南地区的锡成矿特征和俄罗斯远东锡矿带特征更为近似,具有良好的锡成矿远景;利用Re-Os同位素测年确定该区锡矿化主要集中在印支晚期晚阶段-燕山早期早阶段;通过对该区典型锡矿床的解剖,可以得出该区存在多种类型、不同期次的矿床;矿田构造分析表明不同类型、不同复合方式的断裂裂隙构造是控制矿体的主要构造,锡矿化一般发生在成矿前构造变形强烈部位而成矿期变形较弱;探讨了锡矿床成因模式;分析了构造演化与锡多金属矿化的时间演化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关系,重点研究了不同级别成矿带、矿田、矿床存在的明显分带性根据矿化分带性原理在中甲外围发现Pb、Zn、Cu、Ag富矿体,指出包括构造应力场、深部构造在内的因素对锡矿时空分布的控制作用;厘定了闽西南地区锡矿找矿准则及找矿标志,根据地、物、化、遥找矿标志,确定了成矿远景区并在佳山-香山带发现了一定规模的含锡云英岩脉等矿化现象。
|
|
|
|
1 |
吴岐;郑云钦;;福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分析[J];福建地质;1993年04期 |
2 |
陈春样;;闽西南粤东一带锰矿床成因探讨[J];中国锰业;1989年02期 |
3 |
毛建仁,陶奎元,李寄嵎,谢方贵,许乃政;闽西南晚中生代四方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2年04期 |
4 |
毛建仁,陶奎元,陈三元,陈宏明,陶于祥,刘富祥,陈云钊,陈金水;闽西南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成矿[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8年04期 |
5 |
黄昌旗,曹明志;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构造[J];福建地质;2002年02期 |
6 |
周珍琦;;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以广平推覆构造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2期 |
7 |
李建成;张祖辉;李文实;洪祖寅;;闽西南上石炭统白云岩层的空间分布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8 |
王果胜;马文璞;朱卫平;;闽西南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9 |
马金清,王文腾,张顺金;试论闽西南西溪超单元组合的建立及岩体构造特征[J];福建地质;1997年04期 |
10 |
郑志强;林东燕;;闽西南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J];福建地质;2007年04期 |
11 |
王果胜;何付兵;朱卫平;马文璞;;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9年02期 |
12 |
林忠;闽西南中心城市──龙岩市[J];福建地理;1995年01期 |
13 |
吴祖春;梁诗经;;试论闽西南运动[J];地质通报;1989年01期 |
14 |
林金钰;闽西南风化淋积型氧化锰矿床的一种重要成矿模式[J];地质与勘探;1993年07期 |
15 |
吴承健,吴延之;闽西南—粤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铜、(伴生)银的成矿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年04期 |
16 |
王果胜;马文璞;朱卫平;;闽西南下三叠统溪口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7 |
赵希林;毛建仁;;闽西南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黑云母特征及成因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0年01期 |
18 |
周珍琦;;闽西南二叠系童子岩组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6期 |
19 |
华永明;;闽西南“红层”下找煤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2期 |
20 |
刘东辉;;闽西南地区煤层形变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