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湘西寒武纪碳酸盐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特征及大陆边缘构造性质讨论
【摘要】:
在被动边缘的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台地因其始终紧靠海平面生长,故能记录下边缘的沉降史,而其中又以台地边缘生长对沉降或相对海平面变化最为敏感,因而记录最为详细,故笔者试图通过对扬子板块东南缘的黔东湘西寒武纪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特征的研究来恢复边缘的沉降史。
在大量沉积相剖面的野外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该区寒武纪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特征,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模式和演化以及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特征与扬子板块东南缘构造演化的关系,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1.该区寒武纪到早奥陶世长期发育以加积和推进为主的碳酸盐台地,反映了长期稳定下沉的构造背景,说明扬子板块东南缘已进入地壳变薄下沉的成熟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2.由于适宜的构造和气候条件等,台地边缘迅速加积和推进,从而在台地上形成向上变浅或向上先变粗后变细的特征层序,即垂向上发育深水缓坡或斜坡沉积→浅滩沉积→泻湖→潮坪沉积的序列,在斜坡上也形成向上变粗变厚的沉积旋回,并且由于台地边缘推进,使坡折线向东迁移,斜坡向海后退,造成斜坡沉积旋回或粗屑层出现层位向东增高,出现部位向东迁移;3.台地边缘的幕式推进和不均匀推进形成了次级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旋回,并造成旋回间发育时间,发育部位和发育程度的差异;4.该区寒武纪碳酸盐台地是在陆源碎屑沉积的陆棚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台地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缓坡→变陡的缓坡;(2)初始淹没的台地→缓坡→加积边缘型台地;(3)陆源物质覆盖的台地→缓坡→加积边缘型台地→沟槽边缘型台地;(4)沟槽边缘型台地→加积边缘型台地。寒武纪碳酸盐斜坡上,主要发育斜坡碎屑裙,其次为斜坡脚碎屑裙,寒武纪末(?)发育碎屑席沉积;(5)斜坡沉积中发育各种再沉积碳酸盐,其中以碎屑流沉积为主。该区碎屑流主要为复合支撑,其流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脉动性或波动性以及流动转化现象。另外,滑坡沉积中,可辨认出挤压增厚的滑坡体前端,拉伸变薄的尾端和基本未变形的中部的沉积。
|
|
|
|
1 |
苏立萍,罗平,邹伟宏,史卜庆,郑宪;冀中坳陷斜坡带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2期 |
2 |
梁建军;董云福;周李军;;临南斜坡带沙三、沙四段岩性油藏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2期 |
3 |
尚雅珍;张放东;李伟;范凌霄;于少勇;;锡林好来地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
4 |
舒召慧;王召英;;探讨锡林好来地区的岩性油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3期 |
5 |
李新;倪艳南;刘菲菲;张学军;郑融;;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3期 |
6 |
李群,王英民,宋国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斜坡带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3期 |
7 |
孙卉;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冲积扇体成藏特征[J];特种油气藏;2005年05期 |
8 |
樊太亮;高志前;刘聪;曾清波;;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不同成因斜坡带特征与油气成藏组合[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
9 |
金之钧;云金表;周波;;塔里木斜坡带类型、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
10 |
崔周旗,李文厚,吴健平,李莉,侯凤梅,王海潮;乌里雅斯太凹陷斜坡带湖底扇相砾岩体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勘探[J];沉积学报;2005年01期 |
11 |
石砥石;;斜坡带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以孤岛西部斜坡带沙三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1期 |
12 |
王新云;刘法平;;辽东凹陷东部斜坡带南端油气成藏条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李晓燕;金芳;杜维良;梁秋娟;冯小英;焦素丽;符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岩性油藏勘探技术[J];中国石油勘探;2010年02期 |
14 |
薛洋;;济阳坳陷第三系断陷湖盆斜坡带岩性隐蔽油气藏勘探与实践[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
15 |
童晓光;中国东部第三纪箕状断陷斜坡带的石油地质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年03期 |
16 |
尚明忠,李秀华,王文林,付瑾平;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4期 |
17 |
秦永霞,姜素华,王永诗;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方法——以济阳坳陷为例[J];海洋石油;2003年02期 |
18 |
王志刚,廖林,贾斐;孤北斜坡带沙河街组隐蔽圈闭成藏规律[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2期 |
19 |
郑秀才,郭成贤;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斜坡带沉积特征及其含油气性[J];湖南地质;1995年03期 |
20 |
彭善池;中国南部江南斜坡带寒武纪生物地层框架[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