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数值模拟
【摘要】:
本文以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氟为研究对象,选择地方性氟病比较严重,浅层高氟地下水形成分布在华北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北邢台山前平原为典型研究区,在前人大量工作的研究基础上,引进国外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地下水地球化学定量研究方法—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以及多反应组分系统水动力弥散运移与化学反应耦台模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研究—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分析本区浅层高氟地下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浅层地下水系统氟的地球化学行为,深入研究了非饱和带土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非饱和带土体的氟源强度、供氟能力,以及土体与浅层地下水之间氟的迁移、转化和富集的影响。
2.在水—非饱和带非均质土体系统氟的迁移富集动态模拟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大气降水入渗条件下,水—非饱和带非均质土体系统氟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建立了氟的水相络合作用、溶解/沉淀作用和吸咐/解吸作用的化学平衡或化学动力学反应模型。考虑氟的水动力运移和化学反应过程,建立了大气降水入渗条件下,水—非饱和带非均质土体系统氟的水动力运移与化学反应的耦合模型,定量模拟了大气降水入渗过程中,水—非饱和带非均质土体系统氟的浓度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3.应用地下水地球化学定量研究方法—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建立了浅层地下水化学平衡反应模型和氟的质量平衡反应模型;定量确定了浅层高氟地下水中氟及其它组分的存在形式,从氟的淋溶—迁移带至氟的富集带沿水流路径水—岩(土)相互作用过程中含氟矿物和其它(矿)物相质量转移的数量,以及浅层地下水中各种固相沉淀物的饱和状态和溶解/沉淀作用趋势;探讨了浅层高氟地下水中F、Ca、Mg的存在形式与地方性氟病之关系。
|
|
|
|
1 |
曾溅辉,刘文生;浅层高氟地下水元素的组分存在形式与地方性氟病之关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1期 |
2 |
王东升;氮同位素比(~(15)N/~(14)N)在地下水氮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基础[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7年02期 |
3 |
赵鸿杰;张海花;;左云县十里河远尚——梅家窑段水源地浅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J];太原科技;2006年10期 |
4 |
石慧馨,蔡祖煌,高名修;北京地区浅层地下水和气的异常运移与唐山地震[J];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
5 |
田园;;论开发浅层地下水在河北平原水利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
6 |
龙绍都;;长沙等城市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其保护[J];湖南地质;1987年04期 |
7 |
苏永红
,冯起
,朱高峰;额济纳旗浅层地下水环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2期 |
8 |
郑连科;王媛媛;郑华山;;商丘市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安全饮水对策[J];河南水利;2006年03期 |
9 |
俞光明;刘红樱;张泰丽;苏晶文;沈莽庭;黎伟;;杭州市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及其风险初步评价[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年03期 |
10 |
许美辉;夏红艳;;福建省东部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2期 |
11 |
刘景涛;孙继朝;王金翠;黄冠星;向小平;荆继红;陈玺;张玉玺;;浅层地下水定深取样器的研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05期 |
12 |
夏琼;钱家忠;陈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淮南市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1期 |
13 |
盖利亚;李巨芬;王宇;;Landsat ETM数据在黄土丘陵区对浅层地下水信息的提取[J];测绘科学;2010年05期 |
14 |
牛喜贵;王荫兴;;邯郸东部平原浅层高碘地下水成因分析[J];地下水;1991年02期 |
15 |
张缨,周家权,孙桂芬,崔恩云,王荣花;德州市浅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年04期 |
16 |
姚秀菊,安永会,李旭峰,孙剑锋;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潜力评价[J];勘察科学技术;2005年04期 |
17 |
柳富田;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易树平;董维红;;CFC_S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浅层地下水年龄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
18 |
赵鸿杰;张海华;;浅层松散岩类含水层勘探中钻孔的钻探施工工艺[J];太原科技;2007年01期 |
19 |
庞绪贵;李秀章;滕兆令;王增辉;赵西强;胡雪平;;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J];岩矿测试;2007年04期 |
20 |
陈晖;刘敏;侯立军;丁敏;闫慧敏;林啸;;德州市降水量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