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摘要】: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制定地下水利用和保护综合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加深认识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本质属性的要求、认识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的要求、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要求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个方面阐述了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的意义,由此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通过研究近50年来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揭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机理,为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近50年来华北地区滹滏平原地下水开采强度、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以及水质变化特征,分为三个时期,从地下水动力场和和地下水化学场演变特征分析入手,阐明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状况,包括:①长期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②大范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和变化过程。③人类开采对地下水化学场的天然平衡的影响。
本文侧重地下水防污性和地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选择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砂层厚度、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和降雨补给量作为地下水防污性评价指标,以补给量、给水度、地下水质量、富水性、地下水可开采量、地下水储存量和开采强度作为地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BP神经网络法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地下水防污性和地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应用DRITC方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了地下水防污性和地下水资源脆弱性综合指数,形成地下水防污性图和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图。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和时间上结合分析了地下水防污性和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区位特征及变化趋势。滹滏平原中部地下水防污性好于西部,西部地下水防污性好于东部,地下水资源脆弱性由北向南升高,淡水区地下水资源脆弱性低于咸水区。
研究结果表明,①滹滏平原当地下水位降幅为0~7m时,地下水防污性变化不明显,当为7~25m时,地下水防污性增强一级概率较大,当地下水位降幅大于25m时,地下水防污性增大二级概率较大。②在滹滏平原淡水区,当地下水位降幅为0~12m时,地下水资源脆弱性一般变化不显著,当12~24m时,升高一级概率较大,当地下水位降幅大于24m时,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升高二级可能性较大;咸水地区,当地下水位降幅在4~10m时,地下水资源脆弱性一般不发生变化,为14~18m时,升高一级概率较大,当地下水位降幅大于22m时,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升高二级概率较大。③地下水位埋深增大是地下水防污性增强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抽取地下水)改变地下水位埋深,间接改变包气带厚度和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时间、数量和与周围环境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机会改变,致使地下水防污性能发生变化。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则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系统内部条件,人类活动(抽取地下水)只是使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的诱导因素,只有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强烈影响时,才转变为影响地下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根据地下水防污性和地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结果,将滹滏平原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划分为4个一级区和13个二级区。确定滹滏平原淡水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为27~30m和咸水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为15~19m。根据上述综合评价结果,将滹滏平原地下水合理开采利用和保护划分为4个区和11个子区。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是以数学方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了DRASTIC方法重唯一性。并且首次从地下水质与量两方面对滹滏平原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阐明了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最后应用研究综合结果提出了滹滏平原地下水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641
|
|
|
|
1 |
朱明星,沈谦,张德龙;一种权值预学习BP算法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2 |
白军红,余国营,王庆改;石家庄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3期 |
3 |
刘春蓁;中国西北水资源的脆弱性(英文)[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
4 |
张长春,邵景力,李慈君,崔亚莉;华北平原地下水生态环境水位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
5 |
王海云,魏文秋,骆培云;水利工程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模型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5年03期 |
6 |
郑连生,穆仲义,马大明;河北省缺水状况、问题及对策[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
7 |
陈守煜,王国利;含水层脆弱性的模糊优选迭代评价模型及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8 |
付素蓉,王焰新,蔡鹤生,李义连;城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J];地球科学;2000年05期 |
9 |
于开宁;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以石家庄市为例[J];地球学报;2001年02期 |
10 |
范鹏飞;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及预测[J];地球学报;1998年04期 |
|
|
|
|
|
1 |
陶月赞,曹健康,祝京;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模拟与中长期预报[J];安徽地质;2002年01期 |
2 |
邢润华;陈永宁;;土壤污染评价中几种不同评价标准的比较——以合肥地区为例[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
3 |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基于生态地质环境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4 |
罗贞礼,黄璜;红三角地区农产品虚拟水的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
5 |
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
6 |
吴素芬;刘志辉;韩萍;朱冶超;;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
7 |
邹尚伟;刘颖;;西南生态脆弱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
8 |
任海燕,纪树兰,彭跃莲,于皓,武耀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1,2-二氯乙烷的增溶作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9 |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王志强,杨春燕;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10 |
范庆莲;窦艳兵;范庆广;李涛;;地下水脆弱性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水务;2009年03期 |
|
|
|
|
|
1 |
C.P.Kрайнов;Г.Ю.Фойгт;王焰新;;污染物质影响下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的地球化学和生态学后果[J];地质科学译丛;1992年01期 |
2 |
赵林,吴大新,郑世书,徐志斌,孙亚军;多源信息方法在殷庄矿开采水文地质预测分区中的应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3 |
邓慧平,祝廷成;全球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土壤水分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J];草地学报;1998年02期 |
4 |
辛志伟;沈阳北部城市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营对天津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4期 |
5 |
徐梦洁;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
6 |
刘兰芳,邹君,刘湘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成因分析及评估——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
7 |
何强,王增欣,李惠鹏;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
8 |
陈志清;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淤积、决口改道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
9 |
邓慧平,李爱贞,刘厚风,陈淑芬,张雪芹;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及极端旱涝事件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0年01期 |
10 |
邓慧平,刘厚凤,祝廷成;松嫩草地40余年气温、降水变化及其若干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