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研究了西藏及滇西地区石炭纪一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的时空演化规律、讨论了成因及其地质学意义,最终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区域和层系提出了建议。
在地层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拉萨地区旁多群的地层序列、厘定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岩石地层序列、在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发现了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新建了三叠系江让组、指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地层时代不是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一早中侏罗世。在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共考察10余条剖面,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石炭系一三叠系的地层格架。
在古生物学方面,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序列。发现了晚石炭世的Neognathodus动物群、中二叠世Vjalovognathus动物群和Rabeignathus动物群、中二叠世中后期的Mesogondolella动物群、晚二叠世长兴阶的Clarkina动物群,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左左剖面的左左组中上部发现了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化石。此外,在措勤敌布错的江让组中识别出了早三叠世一晚三叠世的多个牙形石带。
在微古植物学上,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永珠组下部发现了混生孢子组合、在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孢粉组合。系统采集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腕足类化石,首次建立了腕足类和牙形石化石带的对比关系。发现了牙形石和腕足类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意见分歧,指出现在的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主导门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并在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存在矛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对冰海相杂砾岩、含砾板岩的特点、成因、大地构造背景和时空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珊瑚、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在形态、结构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析,总结出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生物群性质暖一冷暖混生一冷一冷暖混生一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沉积特征、沉积相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规律。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一二叠纪冰期和冈瓦纳大陆冰川、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系、生物群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指出冈瓦纳一特提斯过渡相区是在早石炭世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形成的裂谷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裂谷,在中二叠世时期裂谷作用增强,发展成陆表浅海,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末期,而羌南和羌北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合到劳亚大陆,三叠纪早中期,又一次大规模伸展,三叠纪末期受喜马拉雅块体的俯冲碰撞,冈底斯以北隆升成陆地。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模型。在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羌南和羌北地区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时期,隶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经过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冈底斯以南地区的裂谷作用的加强和强烈的伸展运动,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贴在劳亚大陆的南缘,在三叠纪时期羌南和冈底斯以南地区又一次强烈的伸展,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形成具有洋盆性质的深水盆地,在班公湖一怒江断裂带在附近拉伸出大陆边缘的裂谷,晚三叠世末期,雅鲁藏布江一线俯冲碰撞,冈底斯及以北地区强烈隆升,形成陆地。通过三叠纪时期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序列,分析出三叠纪在冈底斯北缘、羌南地区形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的岩相配置,通过盆地热演化史和牙形石有机变质成熟度的分析,指出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北缘和羌南的三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
|
|
1 |
张惠民;超大陆和超大陆旋回、冈瓦纳组成及特提斯演化[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4年04期 |
2 |
马冠卿;西藏区域地质基本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01期 |
3 |
谭富文,王剑,王小龙,杜佰伟;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
4 |
尹集祥
,郭师曾;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J];地质科学;1976年04期 |
5 |
梁定益,聂泽同,郭铁鹰,张宜智,许宝文,王为平;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南部的冈瓦纳——特提斯相石炭二叠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
6 |
王岫岩,云金表,罗笃清,滕玉洪,林铁锋;西藏羌塘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J];石油学报;1999年03期 |
7 |
梅仕龙,Charles M. Henderson;试论二叠纪牙形石古地理分区、演化及其控制因素[J];古生物学报;2001年04期 |
8 |
梁定益,聂泽同,宋志敏;早二叠世冈瓦纳北缘构造古地理环境与杂砾岩成因剖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4年00期 |
9 |
杨守仁,郝维城,江大勇;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J];古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
10 |
廖宗廷,陈跃昆,魏志红,李明辉;滇西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9期 |
11 |
吴一民
,傅在斌;西藏改则县夏岗江石炭、二叠纪冈瓦纳相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6年04期 |
12 |
朱占祥,陈永富,任旭东,潘云唐,滕云;青藏高原晚古生代若干地质问题研究进展与分歧[J];大自然探索;1999年04期 |
13 |
叶和飞,罗建宁,李永铁,童箴言,余谦,王小龙,朱同兴,冯心涛;特提斯构造域与油气勘探[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0年01期 |
14 |
丘元禧;特提斯构造带和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3期 |
15 |
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詹立培;刘贵忠;蒋忠惕;傅渊慧;;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J];地质通报;2007年01期 |
16 |
聂泽同,梁定益,宋志敏,姜建军,聂伟;早二叠世亲冈瓦纳相在思茅地块西缘的发现及其意义[J];现代地质;1997年03期 |
17 |
J.M.Dickins;张振芳;;早二叠世特提斯以及东南亚与冈瓦纳古陆的关系[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3期 |
18 |
张志存;海南岛西部(竹蜓)类再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2年02期 |
19 |
高联达;滇西亲冈瓦纳微古植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8年01期 |
20 |
周明镇;;介绍牙形原索动物[J];化石;197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