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爱国,何丽娟;冲绳海槽伊是名海洼的热水活动特征[J];海洋科学;1996年01期 |
2 |
赵一阳,翟世奎,李永植,李凤业,高爱国,何丽娟,王中刚,朱笑青;冲绳海槽中部热水活动的新记录[J];科学通报;1996年14期 |
3 |
高爱国;冲绳海槽南奄西热水活动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年04期 |
4 |
黄定华;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中的非线性与动力学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2年S1期 |
5 |
陈衍景,富士谷,吴德华,吴锡丹,靖军;新疆北部金矿化与碰撞造山作用的耦合及金等矿床的分布规律[J];黄金地质;1995年03期 |
6 |
鲁观清,刘友梅;热水活动对碳酸盐沉积物中δ~(13)C、δ~(18)O的影响——以晚泥盆世丹池盆地为例[J];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
7 |
赵一阳;现代海底热水活动调查研究在中国[J];海洋科学;1995年04期 |
8 |
李祥辉,王成善,陈洪德,田景春;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时空格架及充填特征[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
9 |
廖宗廷;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J];地质找矿论丛;1994年02期 |
10 |
陈衍景;准噶尔造山带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及金等矿床分布规律[J];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
11 |
侯增谦;李振清;曲晓明;高永丰;华力臣;郑绵平;李胜荣;袁万明;;0.5Ma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来自冈底斯带热水活动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2 |
Lefort,P.;李晓华;;浅色花岗质岩浆作用是碰撞造山作用的标志吗?[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13 |
陈世悦;论秦岭碰撞造山作用对华北石炭二叠纪海侵过程的控制[J];岩相古地理;1998年02期 |
14 |
喻亨祥,夏斌,刘家远,吴郭泉;东准噶尔碰撞造山作用与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成矿系列[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5 |
陈衍景;;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J];中国地质;2006年06期 |
16 |
李诺;陈衍景;赖勇;李文博;;内蒙古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07年09期 |
17 |
伊凡诺夫 ;孙杉;;千岛—堪察加岛弧区现代热水活动与火山活动的关系[J];世界地质;1983年02期 |
18 |
S.Ladage;朱丹霆;;弧后盆地中热水气体的生成[J];海洋石油;1992年04期 |
19 |
彭军,陈洪德,田景春,覃建雄,侯中建,杨晓宁,寿建峰,沈安江,陈子炓;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
20 |
;青藏专项计划《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J];地质通报;2007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