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古生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造山响应
【摘要】:
花岗岩作为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地质过程信息。然而,目前柴北缘古生代花岗岩类研究程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地学工作者对该区古生代花岗岩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响应的认识。同时。被广泛应用的Sr-Nd同位素初始比值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的精度(误差)估算,一直未能引起地学界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可供利用的误差计算公式。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研究区古生代花岗岩类精确的年代学格架,判别其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分析其造山响应:推演出一套适用于Sr、Nd同位素初始比值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等重要示踪参数误差计算的公式;确定柴北缘地区大地构造属性(华北板块还是扬子板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项研究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认识及结论:
1)柴北缘古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五期,由早到晚依次为:第Ⅰ期为早奥陶世末~中奥陶世(475Ma~460Ma),第Ⅱ期为晚奥陶世末~早志留世(450Ma~425Ma)、第Ⅲ期为早泥盆世(410Ma~395Ma)、第Ⅳ期为晚泥盆世晚期(380Ma~370Ma)和第Ⅴ期为中二叠世(275Ma~260Ma)。
2)嗷唠山、大头羊沟、赛什腾山和团鱼山岩体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大柴旦西北小岩体、野马滩岩体、锡铁山岩体、三岔沟岩体和柴达木山岩体都属于过铝质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绿梁山岩体为强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
3)嗷唠山和团鱼山岩体的源岩为基性岩(玄武岩);锡铁山和野马滩岩体的源区主要是中元古代沙柳河岩群;柴达木山和绿梁山岩体的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大柴旦西北及大头羊沟小岩体的源区以达肯大坂岩群为主,但其中含有相当多的基性岩源岩;三岔沟和赛什腾山岩体的源岩是变质基性岩与变质沉积岩的混合物。模式年龄显示柴北缘具有扬子陆块基底的属性。
4)柴达木山岩体和锡铁山岩体为S-型,绿梁山岩体为后碰撞SP型,大柴旦西北小岩体和野马滩岩体为I-S-过渡类型,其余岩体均为I-型。同一时期可以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
5)各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造山响应是:第Ⅰ期,洋壳深俯冲并发生榴辉岩相高压变质作用,地表形成火山弧(滩间山群)和洋壳发生部分熔融;第Ⅱ期,大洋闭合后,柴达木陆块向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俯冲,俯冲的陆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绿梁山高压基性麻粒岩),地幔物质上涌带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第Ⅲ期,柴北缘地区进入后碰撞阶段,地壳加厚已经到最大状态即将开始减薄、加厚的地壳在深部发生部分熔融:第Ⅳ期,地壳不断减薄,山间盆地和陆内裂陷盆地形成,磨拉石~陆相火山岩建造,地幔上隆热流升高导致地壳部分熔融;第Ⅴ期,古特提斯洋封闭,柴北缘的二次俯冲引发又一期I-型花岗岩活动。
6)Sr、Nd同位素初始比值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等误差计算公式,在理论上是可靠的,在本目研究中的应用也是成功的。应用结果表明,Nd同位素参数的误差普遍小于Sr同位素参数的误差;同时,金红石饱和温度计比锆石饱和温度计更适合花岗岩类的岩浆结晶温度估算。
|
|
|
|
1 |
傅成义,傅国飞;花岗岩中宇宙尘及其在岩体成因类型划分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1992年01期 |
2 |
解国爱,张庆龙,任文军,杜菊民,张进,郭令智;贺兰山中段古元古代层状花岗岩成因探讨[J];地层学杂志;2004年03期 |
3 |
陈国能;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1997年03期 |
4 |
王鹤年,储同庆,蒋浩深;华南不同成因花岗岩矿物中包裹体的特征[J];中国科学A辑;1980年01期 |
5 |
陈国能;关于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答李献华、朱炳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年02期 |
6 |
高艳君,高善继,翟丽娜,应兰;南岭地区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两种不同成因花岗岩中锆石的红外光谱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6年01期 |
7 |
黄银宝,丁春梅;柴北缘宽沟口—红旗沟韧性剪切带及其金成矿动力机制探讨[J];西北地质;2003年04期 |
8 |
蔡欢欢;;鹰峰岩体两侧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岩相学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9 |
黄银宝;;宽沟口韧性剪切带金矿的多级构造控矿体系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0期 |
10 |
郝国杰,陆松年,李怀坤,郑建康;柴北缘沙柳河榴辉岩岩石学及年代学初步研究[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11 |
吴才来,杨经绥,许志琴,Joseph L.WOODEN,Trevor IRELAND,李海兵,史仁灯,孟繁聪,陈松永,Harold PERSING,Anders MEIBOM;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J];地质学报;2004年05期 |
12 |
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罗群;李玉喜;;柴北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性聚集及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
13 |
张瑞;张晓宝;夏燕青;李传浩;徐子远;汪立群;马立协;宋成鹏;吴涛;郭建明;;柴北缘地区天然气~(40)Ar/~(36)A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1期 |
14 |
高善继,高艳君,翟丽娜,应兰;南岭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中的磷灰石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8年03期 |
15 |
刘家远;;对我国花岗岩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浅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0年03期 |
16 |
郭进京;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滩间山群构造变形分析[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3期 |
17 |
孙涛,周新民,陈培荣,李惠民,周红英,王志成,沈渭洲;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12期 |
18 |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柴北缘锡铁山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学报;2003年03期 |
19 |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杨怀仁;;柴北缘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
20 |
吴才来;郜源红;吴锁平;陈其龙;Joseph L.WOODEN;Frank K.MAZADAB;Chris MATTINSON;;柴达木盆地北缘大柴旦地区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J];岩石学报;200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