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工之迹
【摘要】:
青花瓷是中国的陶瓷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一个门类,从唐代出现以来,经过元代发展,到明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主流。明代景德镇民窑不仅生产民间实用的粗瓷器皿,还为富裕阶层供应华贵细瓷,为文人生产雅致的文房陈设,以及生产适应海外审美需求的外销瓷。民窑青花瓷器造型简单质朴,题材多样,其绘制的技法自由,用笔不受拘束,在艺术上达到了辉煌的高度。中国古代艺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表现方法之一就是用“线”来表现,包括“线性”的意识和“线条”的造型手段。线的表现具有浓郁的东方意识,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中也同样可见线化的装饰: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纹饰上的天真的线描到唐代铜官窑的釉下花鸟山水彩绘,从宋代湖田影青刻划花到明清釉上彩绘,不同的刻、画工具都留下了线条的流动韵律,使陶瓷艺术的装饰弥漫着音乐般的节奏旋律。明代民窑青花也是用线条来构成画面,它的线条神采生动,坦露洒脱,使最普通的日用器皿成为了优美的艺术品。
本论文对明代民窑青花的线条艺术特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深化对其深层美学品格和演变规律的把握,发现其背后的审美特质,生存情境,从而勾画出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的线条艺术表现特征。
论文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并指出了研究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线艺术的特殊性和研究要点。论文第二章首先从艺术本体形式的角度分别对明初期,明中期和明末三个时期民窑青花线条的典型特征和用笔方法进行描述和总结。民窑青花艺术是“物质材料”和“文化材料”合力的产物。换句话说,其生产的方式、文化类型和器用心理规定了它独特的传承和艺术风格。民窑青花的“线的艺术”与社会风尚、哲学思想、审美趣味以及艺术的物质媒介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不能忽视其商品属性和官窑对它的影响。正是这多种合力共同铸就了民窑青花“线”与“线性”艺术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最终性格风貌的形成。本文是对“物”的研究,然而这些“物”的特征却依附在其背后活动着的人,以及人作用于“物”的制作手段: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物质材料”。本论文分别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最后对明代民窑青花线条的总体艺术特征进行了提炼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76.3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76.3
【引证文献】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