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蚊虫为传播媒介。乙脑的病死率约为5-30%,幸存者约30-5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乙脑主要流行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我国是乙脑流行的主要国家之一。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曾是乙脑的高流行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爆发流行,近十年来乙脑病例明显减少。本研究收集了内蒙古1950-2007年乙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于2007和2008年在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连续两年采集蚊虫标本开展病原学调查,以期了解当地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与乙脑及蚊传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一、1950-2007年内蒙古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1950-2007年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
(1) 1950-2007年间内蒙古共报告乙脑4850例,历史上发生多次爆发流行,其中1974年乙脑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最高,分别为9.66/10万和1.51/10万;
(2)根据历年乙脑发病的高低可将内蒙古乙脑的流行划分为三个时期:1950-1968年、1969-1984年和1985-2007年。1950-1968年间乙脑平均发病率为0.07/10万,1969-1984年间乙脑多次爆发流行,平均发病率为1.55/10万,1985-2007年间乙脑平均发病率为0.08/10万。1990年至2007年内蒙古乙脑发病率均低于全国同期乙脑发病率水平;
(3) 1950-2007年间内蒙古12个盟市中的10个盟市有乙脑病例报告,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从未有乙脑病例报告。报告病例较多的地区为赤峰市和通辽市,占内蒙古乙脑总例数84.8%。赤峰市和通辽市的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1969-1984年;
(4)内蒙古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每年7月发病人数开始上升,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10月病例显著下降。与全国和南方的贵州省相比,内蒙古乙脑发病高峰季节错后1个月(全国和贵州7、8月为高发期);与我国北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乙脑发病高峰季节相似,均为8、9月份;
(5) 1988-2007年间乙脑发病人群性别、年龄分析特征如下:1988-2007年间乙脑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0.48,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乙脑病例报告,其中1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28.6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03%);
(6) 1991-2007年间乙脑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47.71%)、学生(23.85%)和散居儿童(8.72%)为主,而全国乙脑病例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51.7%)、学生(26.2%)和托幼儿童(10.9%)为主。
二、内蒙古乙脑及蚊传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
为了解内蒙古乙脑病毒及蚊传虫媒病毒的分布情况,我们选择内蒙古东、中、西部4个标本采集地连续两年开展蚊虫媒介和蚊传虫媒病毒的调查。
1、蚊虫媒介调查
2007和2008年7-8月在内蒙古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的11个旗县采集蚊虫标本,共采集到蚊虫3属7种共10542只。蚊种包括库蚊属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刺扰伊蚊、背点伊蚊、里海伊蚊、黄背伊蚊和按蚊属中华按蚊。各地的优势蚊种有所差别,通辽市以背点伊蚊为优势蚊种,巴彦淖尔市以里海伊蚊为优势蚊种,呼和浩特市凶小库蚊与背点伊蚊为优势蚊种,乌海市以黄背伊蚊为优势蚊种。两年采集时间内均未采集到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全部蚊虫标本按每批25~100只经过研磨,离心后,接种组织培养细胞(C6/36和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在呼和浩特市的凶小库蚊、背点伊蚊,通辽市凶小库蚊和巴彦淖尔市里海伊蚊中共分离到6株可以引起细胞病变的阳性病毒分离物。病毒分离物通过血清学(ELISA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子生物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Real-time PCR试验和RT-PCR等)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2株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的Tahyna病毒,这是继我国首次(2006年)在新疆分离到Tahyna病毒后,再次分离到该病毒;1株病毒分离物为呼肠孤病毒科的版纳病毒,这是首次在内蒙古地区蚊虫中分离到版纳病毒;3株病毒分离物为细小病毒科Brevidensovirus属的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ulexpipiens pallens Densovirus),这是在内蒙古首次从蚊虫中分离到该病毒。阳性分离物中未鉴定出乙脑病毒。
三、其它工作
本研究还于2008年在辽宁省锦州和丹东市开展了蚊虫和蚊传虫媒病毒调查。在辽宁省锦州市和丹东市共采集蚊虫标本,采集到蚊虫3属5种共9296只。蚊种包括库蚊属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背点伊蚊、刺扰伊蚊和按蚊属中华按蚊。丹东东港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锦州北宁市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在丹东采集的三带喙库蚊和锦州的中华按蚊标本中获得4株病毒分离物,经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为1株乙脑病毒,2株版纳病毒,1株为版纳病毒和辽宁病毒的混合株。新分离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显示,2008年在丹东蚊虫中分离的乙脑病毒与2002年和2007年在该地分离的病毒同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表明辽宁省丹东市持续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2008年乙脑病毒分离株与乙脑疫苗株(SA14-14-2株)病毒在E蛋白基因区段相比,决定病毒毒力和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没有变化。
小结
本研究对内蒙古1950-2007年乙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探讨了当地乙脑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内蒙古乙脑病例主要集中在赤峰市和通辽市,发病季节高峰为8、9月,发病人群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为主。这些数据为当地有效预防控制乙脑的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对内蒙古4个盟市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首次在内蒙古蚊虫标本分离到Tahyna病毒、版纳病毒和淡色库蚊浓核病毒。本调查结果揭示了当地蚊传虫媒病毒的多样性,提示当地可能存在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感染等,应加强对当地虫媒病毒病检测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