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材性状及化学成分的角度诠释产地初加工“发汗”对厚朴质量的影响
【摘要】:“发汗”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传统上认为“发汗”有利于药材的干燥,同时“发汗”后药材的颜色会有较大的变化,被认为是质量上乘的体现;现代研究表明,“发汗”过程往往还伴随着化学成分的变化,尤其是成分含量上的消长。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药材“发汗”机理的深入研究。
厚朴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凹叶厚朴(M.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了厚朴需进行“发汗”的产地初加工。本文拟从药材外在性状及内在化学成分变化方面入手,探讨“发汗”对厚朴质量的影响,为优质中药厚朴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内容如下:
1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查阅了相关文献,对“发汗”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对“发汗”的加工方法,“发汗”对厚朴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整理,为本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2考察了“发汗”对厚朴药材干燥程度的影响。
采用水分测定仪,对“发汗”厚朴与自然条件下干燥厚朴的水分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前3天内,“发汗”厚朴样品水分较自然干燥者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至第27天,与自然干燥者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第31天至第55天,较自然干燥者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发汗”有利于药材内部水分扩散,能提高厚朴药材干燥程度。
3考察“发汗”对厚朴药材颜色及气味等性状的影响。
采用色差计,对“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在药材颜色上的变化进行测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L*、α*、b*参数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L*、α*参数值在“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样品之间均存在差异,且与厚朴色度的变化呈直线相关关系,说明明度和红绿色度是评价厚朴样品颜色的主要指标,“发汗”厚朴双侧90%参考值范围:L*(52.22~59.42),a*(5.36~7.68),b*(22.04~27.05):未“发汗”厚朴双侧90%参考值范围:L*(38.42-47.31),α*(9.63~11.85),b*(18.48~25.53);采用电子鼻对“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在药材气味上的变化进行测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气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应用SIMCA-P11.5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 PLS)分析,结果表明“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在PCA图及PLS图上能很好地区分。
4对“发汗”改变厚朴药材颜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考察了酪氨酸酶对厚朴苷类成分的影响,发现酪氨酸酶对厚朴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较强的酶解作用,推测“发汗”的加热过程破坏了药材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导致“发汗”药材颜色较未“发汗”者浅。
5考察了“发汗”对厚朴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GC-MS技术对“发汗”与未“发汗”厚朴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汗”与未“发汗”厚朴样品中的木脂素类成分、苯乙醇苷类成分、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PCA及PLS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发汗”与未“发汗”厚朴挥发油成分及木脂素类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苯乙醇苷及生物碱类成分差异显著,与“发汗”厚朴相比,“发汗”厚朴中木兰花碱、木兰苷A含量显著降低;紫丁香苷及木兰苷B含量显著升高。以上述成分含量建立判别模型,“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能很好的区分;
6考察了“发汗”对厚朴药材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分别制备“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木脂素类、苷类、生物碱类提取物,采用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法及DPPH法对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厚朴“发汗”后在清除自由基能力方面有上升的趋势。
综上,本文从药材干燥程度、性状、化学成分及活性等方面,对厚朴“发汗”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厚朴进行“发汗”的产地初加工进而提高厚朴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
|
|
|
|
1 |
严小红,宋国强,刘松柏,郭跃伟;南海海绵Spirastrella purpurea Lamarck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3年04期 |
2 |
任连杰,果德安;海燕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4年02期 |
3 |
滑艳,何荔,汪汉卿;香青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4年02期 |
4 |
彭芳芝,杨靖华,戴云,赵静峰,罗士德,李良;西域旌节花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4年06期 |
5 |
范明松,叶冠,黄成钢;薜荔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07期 |
6 |
任启生;余雄英;宋新荣;陈黄实;;山海螺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12期 |
7 |
戚进;陈纪军;屠莹;陈露;余伯阳;;非洲植物药魔鬼爪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7年02期 |
8 |
杨子娟;郑毅男;向兰;;马齿苋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7年10期 |
9 |
李香梅;李铣;王金辉;;Pandanus conoideus Lamk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年12期 |
10 |
袁玲;吉腾飞;王爱国;杨建波;苏亚伦;;洋葱籽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8年02期 |
11 |
张义平;陈鸿雁;程伟贤;冯宇;唐智杰;杨丽君;;云南丽江丹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8年02期 |
12 |
章江丽;庄晓伟;陈顺伟;潘炘;蒋应梯;;山核桃等3种果蓬化学成分分析和利用评价的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年06期 |
13 |
曾立;杨林;周效思;朱琪;;瑶药葫芦钻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
14 |
胡静;杨斌;孙见凡;雷辉;刘永宏;;南海软海绵Halichondria sp.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
15 |
杜子伟;刘劲松;吴培云;何其伟;项晨;王刚;;厚蜂窝菌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12年07期 |
16 |
王知斌;梁军;夏永刚;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八仙花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年05期 |
17 |
李文静;洪博;赵春杰;;萝芙木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房;2013年03期 |
18 |
刘玉梅;张家俊;;黄草石斛化学成分研究[J];北方药学;2013年08期 |
19 |
林本青;刘媛;夏超;樊明;东鸿鑫;石金城;;遍地金的化学成分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3年05期 |
20 |
曹瑞敏,赵忠伟,马岩;亚侧耳化学成分研究[J];现代应用药学;1995年03期 |
|
|
|
|
|
1 |
周倩;孙立立;戴衍朋;石典花;;炮制对甘草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2 |
牛耀虎;丁永辉;王兰霞;李士博;张艳明;;超微粉碎对当归中基本化学成分溶出的影响[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3 |
丁希飞;冯煦;王鸣;孙浩;赵友谊;袁昌齐;;中药独活化学成分的研究[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4 |
陆亚男;屠鹏飞;;莿柊茎的化学成分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5 |
李玖慧;陈光英;韩长日;宋鑫明;;青梅茎化学成分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6 |
王波;戴畅;刘屏;;回心草化学成分研究(Ⅲ)[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7 |
张兴;梅文莉;戴好富;;槟榔果实化学成分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
8 |
李丹丹;郑晓珂;颜慧;李孟;王小兰;冯卫生;;土元胡化学成分研究[A];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9 |
张海涛;吕颖;李辉;李旻辉;;尖叶假龙口山酮类化学成分研究[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
10 |
王光全;黄勇;孟庆杰;;药用山楂‘银红'化学成分分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