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演变与发展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为着眼点,运用文献学、信息学、史学、哲学、逻辑学等方法,对金元明时期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进行研究。并且,以温病理论整体发展历史为主线,将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与温病理论萌芽的汉代及温病理论成熟的清代进行纵向比较,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现温病理论的演变发展轨迹。同时,将温病理论研究置于不断变化的自然气候与社会环境的整体大背景中,充分地考虑气候变换、社会变迁、疾病变化对理论发展产生的综合影响。其目的是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温病理论发展规律,探索其理论特色与优势,为新时期创新温病理论,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金元时期109位医家的169部著作及143个相关专题研究可见:金元时期是温病概念独立,温病理论脱却伤寒,因、机、证、治理论框架开始建立的阶段。此期在明确温病概念不同于伤寒的同时,新感病因说、气机怫郁病机理论、温病不同种类的划分及不同于伤寒的辛凉解表、寒凉清热、滋阴清热等治法被提出,并制定了针对温病治疗的专门方剂,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初见端倪,温病理论框架开始建立。明代则是温病理论摆脱伤寒理论影响,逐渐具备自身理论特点的阶段。此期在对金元时期提出的温病理论进行大量临床实践与验证的基础上,在温病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理论方面都有重要突破。温病新感病因说逐渐兴起;瘟疫由杂气(疠气/疫气)引发这一重要病因学观点被提出;温病由口鼻感染,由上及下传变这一重要感邪途径与传变顺序被发现;并出现专门针对瘟疫的表里九传辨证方法。对于温病特有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应理论的发展为清代温病理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
通过将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与温病理论萌芽的汉代《伤寒杂病论》时期及温病理论成熟的清代比较可见: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是在汉代温病认识的基础上,对前代温病理论不断进行总结、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在经过广泛的临床实践检验后又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对清代温病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说金元明时期是温病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在将温病理论的萌芽、发展与成熟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温病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演变发展轨迹进行研究可见:温病理论的发展以温病概念脱离伤寒独立为转折点,温病从隶属与伤寒狭义的病证到代表温热性质外感病具有广义的内容,其内涵不断扩大,包含种类不断增多,临床分类也逐渐开展,并由混乱到逐渐清晰。温病病因病机理论则由《内经》与《伤寒论》中提出的“伏气”、“非时之气”与“正气亏虚”等观点,发展到金元时期增加了“新感”、“大汗秽毒之气”、“胃气亏虚”等观点,再到清代成熟时期以“新感”、“疠气”、“伏气”等理论为主;期间伴随着对温病特有口鼻感染感邪途径及由上及下传变认识的深入。对温病特有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也促进了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不断发展。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由《伤寒论》中以伤寒六经辨证为主,到金元明时期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初见雏形并出现专门针对温疫的表里九传辨证方法,再到清代专门针对温病的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形成,期间伴随着对温病不同具体治法的探索及专门方剂的出现,这一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温病理论特点逐渐明晰的过程。可见,温病理论发展是在对温病特有规律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逐渐摆脱《伤寒论》的影响,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理论的过程。
通过对影响温病理论演变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初步研究可见:医疗实践与经验总结是促进温病理论发展的内部因素;而作为认识与防治“温病”、“瘟疫”等外感病的医学理论,温病理论的发展演变始终与温病种类的不断变化相应。因此,对自然气候的变换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较其它理论更为敏感。同时,温病理论的发展也以中医学整体发展及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基石,从中不断吸纳新的内容,以促进自身理论的更快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