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急性期通腑法干预的规律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理,为通腑法预防中风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研究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证候特点,确定其主要的症状表现,指导通腑法的临床应用;总结中风病急性期通腑法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用药特点,丰富该病的治则治法。
材料和方法查阅大量古今文献资料,结合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和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以及具体临床辨证,考察痰热腑实证在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地位,以及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作用及其机理。本文回顾性研究了216例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了患者的一般情况、中风病特异性表现、临床体征、辅助检查情况、以及治法用药。对症状进行了频次、因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用时间序列图描述各症状在急性期内的的变化规律;对单味药和药类使用情况分别做频数统计,用时间序列图描述出各类药物在急性期内使用率的变化情况,筛选出中风病急性期通腑法治疗的基本药物。
结果患者年龄≥60岁者占75.89%,为发病的主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尤其在40岁~59岁年龄段;既往病史以高血压最多,占69.91%,其次便秘史,占43.94%,其中高血压合并便秘者占33.80%;并发症中以肺部感染最多(24.07%),发病季节中以秋季最多(30.09%)。
症状和舌苔脉象的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其病性本虚标实,实性证候要素以痰、热、瘀、腑实为主,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各类症状在急性期内的时间趋势图提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在发病后一周内出现率较高,尤其是发病后3天左右,证候持续存在3天~5天;一周内以痰热、腑实为主,一周以后血瘀、气阴两虚类症状相对出现率增加。
50%的痰热腑实证由他证转化而来,称为继发性腑实,由风痰火亢证(33.33%)、风火上扰证(22.22%)和阴虚风动证(19.44%)转化而来的较多。经有效的通腑治疗以后,多转为痰瘀阻络证(33.01%),或气虚血瘀证(24.52%),或气阴两虚证(21.15%)。
通过对东直门医院和西苑医院在急性期内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筛选出中风病急性期(尤其在发病后一周内)通腑法治疗的基本药物为半夏、大黄、瓜蒌、胆星、陈皮、丹参、枳实、茯苓、郁金、黄芩、当归、牛膝。
结论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中医学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认识,总结了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辨证和用药特点,认为①预防中风病重在控制致病因素的产生,其中合理调理肠胃,保持腑气通畅,在中风病的预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②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形成与肺、大肠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大肠或为其发病之脏腑,或为制约其病机转变之脏腑;③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本虚标实,实性证候要素以痰、热、瘀、腑实为主,虚性证候要素以气阴两虚为主,病后一周内以痰热腑实为主,一周后血瘀、气阴两虚的病机比较明显;④早期通腑的指征为口臭、气促、声高气粗、苔黄等,应用理气通腑法以预防腑实证的形成;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说明腑实已成,即可泻下通腑;⑤通腑不忘扶正,不能忽视气阴两虚的病机,扶正法(益气养阴为主)要贯穿治疗的始终;⑥要动态的辨证应用通腑法,化痰通腑、活血通腑、滋阴通腑、泄热通腑、平肝熄风通腑等法为常用的方法;⑦中风病急性期(尤其在发病后一周内)通腑法治疗的基本药物为半夏、大黄、瓜蒌、胆星、陈皮、丹参、枳实、茯苓、郁金、黄芩、当归、牛膝;⑧通腑不是通便,目的在于通畅腑气,调畅气机,腑气通畅的指征不只是大便泻下,还应是舌苔、口臭、气促等症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