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飑线大风个例研究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两次影响范围很大的飑线个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的分析。
第一个个例是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豫皖苏沪浙鄂五省一市的强飑线,主要结果如下:(1)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飑线是在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冷空气南下,低层和地面有切变线辐合,大气层结很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产生的,低空急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维持的出流边界(阵风锋)引起了大范围的地面大风,并且对新单体的触发和飑线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中层径向辐合(MARC)特征明显;弓形回波中内嵌多个持久中气旋。
第二个个例是2005年3月22日发生在广东福建的强飑线,主要结果如下:(1)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发生于前倾槽的环流背景下,大气斜压性很强,天气尺度强迫机制明显。飑线发生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和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高空的强辐散和低空的强辐合有利于强天气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较强,垂直风切变很强。低空急流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提供了充沛水汽,中层又有干冷空气侵入,这样上层干冷下层暖湿,对于飑线的发生发展很有利。(2)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弓形回波后侧有弱回波通道,相对应径向速度图上可以看到强入流中心;MARC特征明显;飑线生命史中后期有中气旋出现。
这两个个例都造成了广泛的雷暴大风,但是又有区别:个例1发生在夏季,天气尺度强迫较弱,由一条弓形回波分裂成多条弓形回波,在阵风锋前触发新单体以维持弓形回波的发展和传播;有MARC特征和多个持久中气旋。个例2天气尺度强迫机制明显,高低空急流配置有利于强天气的维持,飑线前的冷池始终紧贴着飑线移动,新单体的触发和发展并不像个例1那样呈现波状分布。个例2中冷池深厚,MARC特征也非常显著,中气旋发生在飑线影响到广东东北部的永定时,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