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颗粒黑碳测量仪的标定及其在天津武清和北极地区的应用
【摘要】:黑碳气溶胶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介绍了单颗粒黑碳测量仪观测原理,即用红外波段的连续激光束对黑碳气溶胶粒子加热并使之燃烧,通过粒子发出的散射信号和激光诱导燃烧产生的光信号,来分析每一个黑碳粒子的特性,然后通过两种信号的时间差判断黑碳粒子的混合状态。它的原理有别于传统的黑碳气溶胶观测方法,可以提供单个黑碳气溶胶粒子特性信息。
2009年12月使用单颗粒黑碳测量仪在天津市武清气象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粒径50 nm到500 nm的气溶胶粒子中,黑碳气溶胶粒子平均数浓度为1504个/cm~3,黑碳气溶胶粒子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2μg/m~3,包衣较厚的混合型黑碳气溶胶粒子占黑碳气溶胶粒子的51.5%。在大风条件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气个例中,日平均数浓度为215个/cm~3,日平均质量浓度为1.2μg/m~3,混合型黑碳气溶胶粒子占40.2%;而在污染较严重的个例中,日平均数浓度为3169个/cm~3,日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7.2μg/m~3,混合型黑碳气溶胶粒子也增加至78.7%,同时,黑碳气溶胶粒子所占的比例变大,数浓度的日变化减小。
2010年8月5日至9月28日期间北极Zeppelin站观测的结果表明,在粒径50nm到500 nm的气溶胶粒子中,平均数浓度为0.56个/cm~3,黑碳气溶胶占该粒径范围内气溶胶数的5.5%。碳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低于1个/cm~3的时次占到了84.3%黑碳气溶胶粒子平均质量浓度为1.0 ng/m~3。包衣较厚的黑碳气溶胶粒子占全部黑碳气溶胶粒子的71.3%。
|
|
|
|
1 |
孙玉稳;李云川;孙云;张杏敏;邓郁鹏;齐作辉;姜岩;赵志军;董晓波;;石家庄地区春季霾天下气溶胶粒子的观测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2 |
王鹏;王晨晟;张智杰;洪普;王群;;武汉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3 |
石广玉;陈林;秦世广;陈焕森;;北京奥运期间气溶胶粗粒子显著降低[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
4 |
张爱群;蔡青;张金月;郭月虹;刘林;郭秀莲;谢贵仲;张春波;阎显荣;;北京地区雾霾趋势及趋势[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5 |
韩道文;刘文清;张玉钧;陆亦怀;刘建国;赵南京;;影响气溶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的气象因素分析[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
6 |
孙霞;银燕;孙玉稳;石立新;段英;吴志会;;邢台市一次霾过程的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7 |
张天航;银燕;;石家庄地区一次淡积云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8 |
杨军;牛忠清;石春娥;刘端阳;李子华;;雾霾过程演变与气溶胶粒子微物理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
9 |
李学杉;徐青山;胡顺星;胡欢陵;;利用气溶胶消光特性来反演气溶胶折射率[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
10 |
郝立庆;王振亚;张为俊;黄明强;方黎;王思胜;田振玉;孔蕊弘;单晓斌;张允武;盛六四;;乙苯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