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摘要】: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及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需求,根据我国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地理分布数据和1961~2010年10km×10km空间分辨率的逐日气象资料,结合已有影响作物地理分布的限制因子,从全国范围和年尺度筛选出了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最大熵(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潜在气候因子对玉米(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分布影响的贡献,确定了影响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构建了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模型,给出了玉米(春玉米、夏玉米)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概率,并据此进行了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划分;进而分析了最近50年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各主导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最大熵模型可以用于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不同类型玉米主导气候因子的贡献、重要性排序及影响因子数均不相同:影响玉米(包括春玉米、夏玉米、套玉米)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日数、≥10℃积温、年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年降水、湿润指数;影响春玉米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10℃积温、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日数、最热月平均温度、年均温度、年降水、湿润指数和气温年较差;影响夏玉米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均温度、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日数、≥10℃积温、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年降水和湿润指数。
(2)根据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分布—气候关系模型给出的玉米(春玉米、夏玉米)作物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概率(p),按照p<0.05为气候不适宜区;0.05≤p<0.33为气候次适宜区;0.33≤p<0.66为气候适宜区;p≥0.66为气候最适宜区的划分标准,给出了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等级划分,得到的春玉米可种植北界(52.6°N附近)与实际种植界线基本一致。
(3)1961~2010年影响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呈显著的时空变化:全国范围的热量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东北地区增加最为显著,且以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变化最明显;水分呈波动式变化,1971~1980年和2001~2010年干旱半干旱区扩大,湿润区的湿润程度低于常年。
(4)1961~2010年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潜在可种植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春玉米种植的最适宜区和适宜区明显扩大,近10年气候适宜区总面积达3.4×10~6km~2,潜在可种植界线自70年代开始经历了南移—北抬—维持的变化,最大北抬达1.4个纬度,水分逐渐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作物种植分布的限制因素;夏玉米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东扩、气候适宜区南扩,近10年全国总的可种植面积超过6.7×10~6km~2,可种植区的重心总体呈北移趋势,最大纬向移动达110km。仅考虑气候因素影响时,我国玉米(春玉米、夏玉米)生产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
|
|
|
1 |
;介绍几种间作套种耕作制[J];陕西农业科学;1972年07期 |
2 |
韩慧君;谢晋英;;从新乡地区热量特征讨论夏玉米的适播期[J];河南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
3 |
;介绍两种旱粮高产间作套种方式[J];今日科技;1971年47期 |
4 |
何从辉;春玉米制种的技术措施[J];江西农业科技;1985年02期 |
5 |
姚炳龙,李炳生;对沿海旱作地区推广夏玉米问题的商榷[J];作物杂志;1989年04期 |
6 |
王少仁,夏培桢;夏玉米磷肥追施技术[J];土壤肥料;1989年03期 |
7 |
陈国平,孙政才;我国玉米最高亩产新纪录[J];农业新技术;1992年02期 |
8 |
尤清亮;皇木亮;王忠祥;常守乾;;夏玉米氮肥施用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9 |
郑根莲;;丽水地区发展春玉米生产的适应性分析[J];浙江气象;1993年04期 |
10 |
张航,徐福利,赵明智;渭北旱原春玉米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年04期 |
11 |
王海生,吴晓明;春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分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4年05期 |
12 |
张真;贝母/春玉米/番薯旱地高产栽培技术应用[J];中药材;1994年09期 |
13 |
戴高星;春玉米连作秋大豆可多收一茬[J];中国农技推广;1995年05期 |
14 |
陈勇,栾春荣,王迎春,王建如,鞠章纲;沿江高沙土地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7年06期 |
15 |
黄示瑜;冬种辣椒套种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06期 |
16 |
黎国翰;第二代粘虫在襄南地区危害春玉米严重[J];湖北植保;1999年05期 |
17 |
高炳德,李江遐,周燕辉,赵利梅;内蒙古平原灌区公顷产量13.7t~15.9t不同品种春玉米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18 |
洪晓强;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
19 |
马玉春;张怀君种小麦——夏栽春玉米获高效[J];河北农业;2002年07期 |
20 |
徐建亚;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