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摘要】:
中国夏季降水在很大程度上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
的物理机制并不是很清楚。由于东亚季风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季风构
成,即南海热带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所以基于对东亚季风不同
的理解,不同学者定义季风指数的出发点不一样,在季风强度和中
国降水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分歧。本文在总结各种季风指数的基础
上,提出从动力学上找出降水和季风因子之间的联系,从方程推导
出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从大气环流中提取季节变化明显的项作
为季风因子,构造季风函数,从而得到季风指数的表示方法。并提
出了用季风强度和位置两个指数来同时刻画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通
过资料的计算得到了1951-1998年6-8月逐候的季风强度指数和位置
指数。分析这两个指数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考察其解释我国雨
带移动的能力。结果表明,季风和雨带的关系表现为:季风位置偏
南时雨带偏南,季风偏北则雨带偏北;季风强度偏强则雨带强度偏
强;季风强度和雨带位置之间关系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通过
98年的个例分析表明,季风偏强、偏南是造成该年长江流域洪涝的
重要因素。
还计算了夏季18个候平均得到的逐年季风强度和季风位置,结
果表明中国夏季降水的形势不仅和季风强度密切相关,还和当年季
风的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季风偏强偏北时,降水北多南少;季风
偏弱偏北时,全国少雨;季风偏强偏南时,全国多雨;季风偏弱偏
南,降水南多北少。季风的强度决定了降水的强度,季风的位置决
定了夏季主要降水雨带的位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P425.42;P426.6
|
|
|
|
1 |
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
2 |
郭其蕴;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
3 |
黄荣辉,黄刚,任保华;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及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4 |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5 |
张邦林,曾庆存;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 II个别年份的分析[J];大气科学;1998年02期 |
6 |
曾庆存,张邦林;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季风[J];大气科学;1998年06期 |
7 |
黄刚,严中伟;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及其年际变化[J];科学通报;1999年04期 |
8 |
祝从文,何敏,何金海;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9 |
陶诗言,张庆云,张顺利;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4期 |
10 |
黄荣辉,徐予红,王鹏飞,周连童;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4期 |
|
|
|
|
|
1 |
徐淑英,高由禧;我国季风进退及其日期的确定[J];地理学报;1962年01期 |
2 |
郭其蕴,王继琴;近三十年我国夏季风盛行期降水的分析[J];地理学报;1981年02期 |
3 |
郭其蕴;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
4 |
曾庆存,张邦林;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 Ⅰ:概念和方法[J];大气科学;1992年06期 |
5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6 |
黄荣辉,黄刚,任保华;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及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7 |
陶诗言,张庆云;亚洲冬夏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
8 |
黄荣辉,张振洲,黄刚,任保华;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
9 |
吴国雄,孟文;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资料分析[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
10 |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西沙地区季风季节变化的气候特征[J];大气科学;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