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黄昌兴  
【摘要】:本文用国家气候中心T63L16大气环流模式,通过实测海温和气候气温(回报时段的平均)强迫,分别进行了20年夏季的回报试验,并对全球尺度和东亚区域的模拟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的误差演变机制、可预报性和大气初始异常对季节预测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夏季全球大尺度的平均环流。准确地模拟出了大气环流对流层高、中、低层的大气活动中心,但是对不同的天气气候系统,其中心位置和强度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模式对温度和降水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和实际相差较大。 (2) 模式对东亚降水的模拟,明显偏大,高原东部存在虚假的降水中心;降水误差中,模拟的对流性降水误差占总降水误差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大尺度降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云量、湿度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偏差影响局地降水的误差。 (3)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量级相同,但随机误差要略大于系统误差。从误差方程中发现,控制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演变因子有,辐合辐散项、转换项、非线性正压生成项和源汇项,并且在不同的预报时段,其影响不同;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演变机制不同,其最大区别是系统误差混合生成项一直是促进系统误差的增长,而在随机误差中却是阻止随机误差误差的增长。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之间存在转换作用,总有随机误差向系统误差转换。转换项中,纬向风系统误差起主要作用。 (4) 对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场、降水和850hPa温度场以及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的研究表明,海平面气压场的可预报性集中于热带地区,热带外的可预报性较小;500hPa高度场的可预报性位于热带区域,呈带状分布;降水的可预报性范围较小:850hPa温度场的可预报性位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北美的部分地区也有一定的可预报性;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集中于东亚和北美大陆地区。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为例,分析了El Nino、La Nina和非ENSO等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可预报性。结果发现,热带地区,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大约要比其它情况大0.2左右;北半球的热带外区域,非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要比El Nino、La Nina和ENSO情况下小。在北美地区,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分布和非ENSO的差别较大,ENSO情况下的可预报性明显比非ENSO的可预报性大。 (5) 大气初始场异常对夏季季节预测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气象要素不同。海平面气压场,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影响显著。位势高度场,主要影响在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不过影响范围要比海平面气压场大,且对流层高层的影响要大于中、低层。风场的影响要比海平面气压场和势高度场都小。东亚地区气候异常可预测性的年际变化幅度要比全球大得多,大气初始场异常对东亚气候预测的影响要远大于全球平均的情况。典型年份的个例分析表明,大气初始异常场对夏季季节高度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模式较好模拟出了热带对流层和平流层风向的年际变化,进一步证实大气初始异常影响在典型的年份更为突出,同时说明热带地区对流层和平流层夏季纬向风的年际变化包含有早期大气初始场的信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银玲;李威;汲德体;;浅谈物理实验误差[J];信息系统工程;2016年10期
2 刘雪林;系统误差的概率属性─—关于误差分类的新思考[J];物理实验;1997年04期
3 蒋德珍;;分析方法的系统误差和允许误差[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88年04期
4 丁振良;;系统误差的性质与评定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5 赵立娟;系统误差[J];物理实验;1983年03期
6 黄岩,杜敏;误差理论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邱景荣;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新定义诠释[J];中国计量;2001年01期
8 刘文隆;测量中系统误差及其结果的评价[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徐峰;;浅谈系统误差[J];民营科技;2014年04期
10 钟建生,李俊来,曹永忠,王爱慧,戴新刚;动力系统的自忆气候模式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1 Steven J.Meyer;章晓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估算可能蒸散量的影响[J];浙江气象科技;1991年02期
12 何国伟;;高精度计测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J];宇航计测技术;1982年03期
13 高莉玲;;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气候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1992年08期
14 周梦瑶;袁飞;江善虎;张利敏;石佳勇;;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赣江与汉江流域多气候模式集合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21年09期
15 章力源;;论系统误差的分类及减小的方法[J];防爆电机;2018年05期
16 贾朋群;;气候模式走过半个世纪:且行且精细[J];气象科技进展;2017年03期
17 周秋菊;;气候模式[J];科学观察;2010年04期
18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气候模式[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2期
19 袁卓建;用数值模拟估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值得注意的问题——对气候模式通病分析结果的介绍[J];广东气象;1998年04期
20 郑建萌,曹杰,李敏,王宇;一非线性统计-动力气候模式及其降水预报试验[J];高原气象;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晓明;肖学斌;;误差分类理论的误区与Eisenhart猜想确证[A];全国工程测量2012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胡定珠;田文寿;;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模拟的平流层水汽变化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3 曹鸿兴;;非平衡态热力学与气候模式构建[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张华;荆现文;;气候模式中云的垂直重叠假定对模拟的地-气辐射的影响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5 董文杰;;气候模式系统发展设想[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曹鸿兴;蔡秀华;吴永萍;;大气的不可预报性[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7 牛瑾琪;曹鸿兴;牛保山;;基于界壳理论对天气可预报性的探索[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8 林振山;;动力系统可预报性问题的讨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许晓光;李维京;任宏利;张培群;;T63L16气候模式可预报性的空间尺度分布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荆现文;张华;郭品文;;气候模式中云的水平不均匀性对辐射场的影响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1 杨修群;;季节平均气候的潜在可预报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2 丁瑞强;李建平;;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及可预报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3 史印山;孔繁超;尤凤春;;气候模式产品在河北省预测业务中的释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4 穆穆;;可预报性研究中的一类动力学问题(英文)[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5 严小冬;金建德;雷云;严华生;;前期500hPa高度场与贵州降水可预报性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6 卢鹏;张华;李江南;;相关k分布水云光学性质及气候模式中的应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C];2015年
17 刘建勇;谈哲敏;;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18 谭季青;何歆;于京燕;;区域降水的实际可预报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9 林朝晖;詹艳玲;;土壤湿度对短期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0 罗雨;张立凤;;大气流型的稳定性对中尺度可预报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昌兴;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梁朋;黑潮入侵南海的可预报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3 庄潇然;江淮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对流尺度可预报性和集合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4 杨犇;气候模式中对流参数化方案不确定性分析及对流变化引起的物理动力响应[D];南京大学;2012年
5 荆现文;气候模式中一种新的云—辐射处理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贾谊;运动影像测量方法的误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刘袁;基于层次张量的气候模式数据组织和压缩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红磊;陀螺随机误差的分析、建模与滤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李娇;东亚夏季风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李成程;基于BCC_CSM1.2和CFSv2模式资料对中国夏季温度和降水的候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李演达;初值条件对BCC模式土壤温、湿度可预报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6 赵晓川;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估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翟丹华;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李启芬;土壤湿度年际异常对气候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李莉;有限区气候模式三维嵌套方法的初步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10 李一伟;外源强迫强弱对初值可预报性的影响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1 谭晓伟;观测系统影响试验与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12 杨广;气候模式中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经向输运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3 刘春雨;基于多气候模式集合的元江流域水文干旱预估[D];云南大学;2021年
14 郭岩;CMIP3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模拟评估及其重建[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5 许兰;组合式高功率多程放大固体激光装置束间功率平衡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记者 刘钊;我国第三代气候模式将准业务化运行[N];中国气象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妮;气候模式预估的中国区域升温时间为何存在不确定性?[N];中国气象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张永 刘淑乔 陈美岐;加强交流 共同发展气候模式[N];中国气象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孙楠;吴统文:让“国产”气候模式为世界瞩目[N];中国气象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付丽丽;吴统文:让国产气候模式亮相国际舞台[N];科技日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潘希;吴统文:十年打造“国产”气候模式[N];中国科学报;2017年
7 记者 宛霞;东亚气候模式边界层过程参数化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徐文彬 整理;动力气候模式“把脉”汛期降水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袁一雪;从“不稳定”风能中寻找规律[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0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卢健;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是否已达到可预报性上限?[N];中国气象报;2020年
11 本报记者 刘毅;气候变暖是“编造”的吗[N];人民日报;2012年
12 郭亚曦;新的气候模式将提升气候变化研究水平[N];科学时报;2010年
13 记者 崔雪芹;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降水年代际可预报性[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4 丁继武通讯员 王德英 黄幸媛;暴雨与台风可预报性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15 本报记者 孙楠;脚踏实地,十年做好一件事[N];中国气象报;2016年
16 本报记者 丁继武;气候系统的混沌性质和可预报性[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7 通讯员 王娜;陕西完成滚动预测业务系统研究[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8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吴鹏;揭示捕捉大气“画像”的极限[N];中国气象报;2019年
19 记者 冯颖;亚洲推进全球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N];中国气象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