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和输送特征研究
【摘要】: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水汽分布和变化过程对全球地气系统的辐射能量平衡有重要的影响。发生在UT/LS区域的水汽输送过程是影响该区域水汽组成的重要物理过程,对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亚洲季风区作为夏季北半球对流层向下平流层水汽输送和交换的"窗口",虽然引起了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但至今为止其研究仍然薄弱。
为此,本文以卫星反演产品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相关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数据等,借助基于拉格朗日方法求解方案的大气模式(FLEXPART),采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途径,对亚洲季风区夏季UT/LS水汽分布、输送过程及其相关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多年的再分析资料表明,北半球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上空为强大的南亚高压所控制,该区域具有全球最高的对流层顶高度,夏季往往小于100hPa。UT/LS区域大气温度波动垂直方向呈现出“正-负-正”的变化,UT区域的加热可以通过温度波动的向上传播到下平流层中。南亚高压主体的东南侧为强的上升运动区,此大气流场的气候态特征为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
(2)利用最新的卫星资料,对亚洲季风区夏季UT/LS大气水汽及其他大气痕量成分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上对流层主要存在两个振荡周期,即10-20天和30-60天,而下平流层主要表现为30-60天的季节内周期振荡,这两个周期振荡分别和青藏高原及其南部区域的夏季对流加热以及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具有同位相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的夏季对流抬升和南亚高压闭合环流的共同作用是影响该区域水汽及其大气痕量成分分布、变化的主要动力过程。
(3)通过对流层-平流层交换诊断分析发现,发现夏季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质量和水汽输送(TST)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及其临近的UT/LS区域的上空。穿越对流层顶气块4天前后的轨迹分析表明,向上穿越对流层顶以后,可以向热带地区继续输送,表明青藏高原上空以南亚高压为主要环流特征的UT/LS区域水汽输送对全球平流层水汽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
(4)初步探讨了南亚高压在亚洲季风区夏季UT/LS输送过程及水汽等异常分布形成中的动力作用。理想的集合数值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南亚高压水平方向上的动力屏障作用主要表现在14~16km高度。一般而言,而水平方向上,近地层大气在南亚高压闭合环流内滞留时间甚至可超过一个月,这也是亚洲季风区上空夏季水汽等异常和维持形成的原因之一。
(5)通过高分辨的拉格朗日输送模式,诊断了进入亚洲季风区夏季平流层水汽的主要对流源区。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向对流层向平流层质量输送的主要源区主要分布在热带西太平洋的中国南海、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东及其青藏高原区域。而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的近地层对流源区主要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该区域贡献了整个亚洲季风区的进入平流层水汽的三分之一多。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的对流加热和较高的对流层顶温度是青藏高原地区成为夏季UT/LS水汽输送主要对流源区的可能原因。
(6)结合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拉格朗日输送模式对南亚高压内水汽进入平流层的一次天气尺度输送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流抬升作用下,湿空气可向上输送到位温320-340K高度,然后在南亚反气旋大尺度平流作用下,在反气旋的西侧向北输送。而在反气旋的东部及南侧经过对流层的冷点,进入到平流层中。南亚高压系统内辐射加热引起的大尺度的输送过程是亚洲季风区反气旋内部水汽进入平流层且水汽异常中心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而对流加湿的作用较小。
|
|
|
|
1 |
赵改英,刘冰,齐收金;用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周期关系做多雨时段的预报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2 |
苏绍基,王卫国;大气臭氧层变化与南亚高压活动关系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3 |
余鹤书,晁淑懿;南亚高压中部型与我国雨带分布[J];高原气象;1985年04期 |
4 |
晁淑懿,李兰芬;南亚高压稳定流型的判别及中期降水预报[J];气象;1986年05期 |
5 |
李维亮,刘四臣;热力强迫对湿斜压大气中南亚高压平衡态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
6 |
张淑惠;南亚高压与华南汛期天气[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
7 |
李跃清;;100hPa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东西变动的关系[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
8 |
刘宣飞,朱乾根,郭品文;南亚高压季节变化中的正斜压环流转换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9 |
陶崇萱
,尹树新
,梁汉明
,谭信珍;初夏南亚高压转型与季风垂直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10 |
张婧严,叶希文;南亚高压和极涡活动与夏季降水的关系[J];黑龙江气象;1996年02期 |
11 |
李维亮,缪锦海,樊云;非绝热加热在南亚高压建立和振荡中所起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12 |
林海,徐裕华,田纬;夏季副热带波谱能量分析及南亚高压的维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3 |
黄燕燕,钱永甫;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14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15 |
徐元顺,周少成;100hPa南亚高压变化与陕南秋季(9~10月)降水的关系[J];湖北气象;1997年04期 |
16 |
李跃清,王猛;夏季青藏高原上空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J];四川气象;1999年03期 |
17 |
马振锋;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3年02期 |
18 |
;100毫巴极涡和南亚高压的活动与东北区夏季低温的关系[J];气象学报;1981年04期 |
19 |
张鸿材;100毫巴南亚高压与暴雨天气[J];高原气象;1984年01期 |
20 |
黄小莉;;初夏环流异变与高原东北侧天气[J];新疆气象;199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