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同复杂程度陆面过程对中国夏季降水数值预报的影响

陈晓丽  
【摘要】: 夏季发生在江淮流域的强降水是我国汛期重要的天气灾害。多年来对其发生发展的天气动力学过程及分析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对于强降水的预报仍然十分困难,因为对于引发暴雨等强降水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的机理还认识不够。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受大尺度环境场及局地下垫面不均匀性强迫的影响,其中局地下垫面非均一性强迫作用对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如何影响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论文使用GRAPES有限区域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复杂程度陆面过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陆面过程对造成中国夏季强降水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启动和发展的影响,探讨中小尺度对流发生发展中陆气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从理论和机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暴雨等强降水的数值预报水平提供依据。 通过不同复杂程度陆面模式和不同土壤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数值试验,详细模拟分析了2003年8月2日江西省和2007年7月8日江淮地区的两次典型对流性降水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其结果表明,局地热对流性降水对陆面过程有很强的敏感性;受大尺度天气背景影响较大的对流性降水,其雨带位置和范围主要由大尺度天气背景决定,但对流的启动受陆面过程影响非常显著。本研究所采用比较复杂的陆面过程Noah能合理地模拟出对流的启动,而所采用比较简单的陆面过程Slab模拟的对流会延迟1-2小时,这跟Noah陆面模式能够合理描述地表感、潜热通量有关。土壤的温湿状况直接决定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分布。地表感热通量的分布,又影响边界层厚度的分布,进而对局地环流产生影响,改变边界层热动力结构的稳定性,这直接影响对流启动的发生。从夜间到白天感热通量的增加,Noah都能很快响应,感热通量快速变大,使得边界层能快速发展,对流有效位能相应增大,有利于对流的发生。此外,2007年7月淮河流域连续强降水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描述更加详细的Noah陆面模式能明显提高对强降水预报的能力,对降水强度和分布都有明显改进,雨带和强降水中心的位置更接近实况。对连续降水的TS评分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Noah的TS评分高于Slab。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隐樵;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3期
2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HUBEX试验期间淮河流域陆面过程特征的初步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6期
3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2期
4 赵鸣;;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J];暴雨灾害;2008年02期
5 汤剑平,赵鸣,苏炳凯,赵得明;MM5BATS对东亚夏季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试验[J];高原气象;2005年01期
6 胡隐樵,左洪超;黑河实验(HEIFE)研究获重大成果[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06期
7 刘树华,文平辉,张云雁,洪钟祥,胡非,刘辉志;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敏感性实验[J];气象学报;2001年05期
8 布和朝鲁,纪立人,崔茂常;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年01期
9 苏凤阁,郝振纯;一种陆面过程模式对径流的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年04期
10 高艳红,陈玉春,吕世华;水分胁迫对绿洲影响的数值模拟[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11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I: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12 齐媛媛;陈莹莹;施建成;;欧洲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组成,系统设计和原理简介[J];遥感信息;2007年04期
13 “黑河试验”核心小组;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HEIFE)[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14 宋克超,康尔泗,蓝永超,张小由,张智慧,金博文,张济世;黑河流域典型景观植被带陆面过程同步观测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15 王胜,张强,卫国安;敦煌干旱区一次降水过程陆面特征模拟[J];干旱气象;2004年04期
16 熊明明;陈海山;俞淼;;CLM3.0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的模拟试验及评估Ⅱ:土壤湿度[J];气象科学;2011年01期
17 胡隐樵,高由禧;黑河实验(HEIFE)──对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一些新认识[J];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18 杨小松,林朝晖,戴永久,郭裕福;IAP94陆面过程模式在淮河流域的验证试验(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1期
19 隆霄,王澄海,郭江勇,刘海;干旱区天气、气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3年04期
20 齐丹;赵平;屠其璞;王开存;;区域气候模式中径流计算方案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明;刘树华;;山丘地形的陆面过程及边界层特征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曾剑;张强;王胜;;中国北方不同气候区不同天气陆面过程区域特征差异[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汤剑平;赵鸣;苏炳凯;赵得明;;区域气候模拟中不同陆面过程方案的比较试验[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周丽;徐祥德;陈联寿;卞林根;;两极海冰与高原陆面过程“耦合”特征[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席朝笠;杨学成;;陆面非均匀研究进展[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佳华;;全球及区域模式中陆面过程的植被分类方案研究[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周祖刚;谈哲敏;;陆面过程对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影响的研究[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8 刘树华;乐旭;;应用土壤—植被—大气模式研究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区域气候效应[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郑小华;栗珂;屈振江;;基于陆面过程的4~10月降水量场预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Ⅰ诊断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启东;干旱半干旱区两种典型下垫面的陆面过程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胡江林;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气压梯度力算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薛根元;基于GIS & RS的长江流域区域地表水循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刘金婷;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涂钢;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周文艳;陆面过程模式中植被冠层四流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孟春雷;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蒸发与水热耦合传输的进一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陆其峰;陆面下边界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LAI为例)及区域气候模式(CWRF+CLM)陆面遥感参数预处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房世峰;新疆融雪径流预报及其不确定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丽;不同复杂程度陆面过程对中国夏季降水数值预报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曾剑;中国北方地区陆面过程特征和参数化及其与气候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黄菁;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时空变化特征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杨兴国;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赵玲;植被对气候响应的初步数值试验[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章建成;云对中国地区短期气候和辐射特征影响的个例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杨宝钢;复杂地表区域蒸发散量的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蒋晓武;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陆面过程响应特征预估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朱司光;MCAR_CLM系列陆面模式对全球和区域陆面过程模拟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谢志清;复杂地形及非均匀地表水热通量参数化问题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心;黄土高原变暖速度快于其他地区[N];西部时报;2007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倪永强;影响天气气候的重要角色[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宋连春;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跨越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记者 苏玉君;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在京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张强 杨兴国;解读干旱气候观测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李国昌;定位未来发展方向[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杨启国;专家研讨干旱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侯铁中;西北干旱区陆气如何相互作用[N];科技日报;2002年
9 记者徐玲玲;天气灾害提前知道[N];科技日报;2002年
10 陈磊;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结硕果[N];中国气象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